|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當前,全省小麥搶收工作即將全面展開。記者從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面就緒,安徽將做好提質減損,提升機收質量,進一步降低糧食收獲損失率。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0年農機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生產進入機械化為主的新階段,實現了“十三五”圓滿收官。全省農機總動力達6800萬千瓦,居全國第四位。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1%,超全國水平10個百分點。小麥、水稻和玉米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6.8%,87.7%,88.6%,均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十四五”時期,農機化發展迎來新機遇。當前,不同生產環節、不同品種作物、不同產業、不同區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從作物上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棉油薯綜合機械化率低于70%,果茶等經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率不到40%;從區域上看,皖北平原地區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南方丘陵山區的綜合機械化率只有70%左右;從產業上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1%,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普遍不到50%。從基礎設施上看,部分地區特別是丘陵山區,田塊比較細碎,機耕道路缺乏,農機“下田難”“存放難”“保養難”問題依然突出。
“‘十四五’農機化發展,概括起來就是一根主線,兩條路徑,三大工程,四項措施!笔∞r業農村廳黨組成員胡剛介紹,一根主線是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機械化多樣性需求為目標。兩條路徑是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三大工程是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工程,丘陵山區機械化推進工程,農機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工程。四項措施包括提升裝備水平,提升作業水平,提升科技水平,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今年將突出穩產保供,將糧食和生豬等重要農畜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全部列入補貼范圍,應補盡補。支持保護性耕作、高效施肥、節水灌溉、秸稈還田離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農業綠色發展所需機具的推廣應用。對糧食生產薄弱環節所需機具、丘陵山區特色產業發展急需機具及智能、復式、高端產品按較高比例測算補貼額,對輪式拖拉機等區域內保有量明顯過多或技術相對落后的機具品目,逐年降低補貼額測算比例,并將部分低價值的機具退出補貼范圍。
當前,全省小麥搶收工作即將全面展開,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面就緒。安徽各地積極組織生產托管、跨區作業、訂單作業,依托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發揮全省農機化管理服務平臺作用,組建應急機收服務隊,確保關鍵時候調得出、用得上,推進小麥搶收高效率、高質量進行。
會議要求各地充分發揮農機的主力軍作用,全力以赴打好小麥搶收這場硬仗。特別是要做好提質減損。較人工收獲而言,機械化收獲損失率相對較低,但機收質量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各地要開展機收作業標準的宣傳貫徹,強化培訓與機具檢修,增強糧食烘干能力,采取科學合理有效措施,進一步降低糧食收獲損失率。(記者 彭旖旎)
(來源:中安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