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大軍,發起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渡江作戰。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人民軍隊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軍組成的長江防線,為后來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進而解放全中國創造了重要條件。
f1c0d89b23a8051ad54fa327c8843054.jpg (76.09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20 14:24 上傳
橫渡長江這樣大規模的水上作戰對于人民解放軍來說是第一次。沒有現代化的艦艇,也缺乏水上作戰經驗。好在長江北岸曾是抗日根據地,群眾覺悟高,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很快組織起了由大量木帆船組建起來的船隊。戰士們則在湖泊、河流中去通過訓練,演習來適應水上作戰,克服暈船,軍民團結一心,在長江北岸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水上練兵運動。 宿松縣高嶺鄉楓林村地處太湖、宿松、望江三縣交界處,東與太湖、望江隔湖相望,西與程嶺鄉一水相連,南臨泊湖,北與汪沖村接壤,三面環水,一線通陸。是長江北岸天然的水上練兵最佳場所。 高嶺鄉文化站站長熊文剛近幾年一直在搜集楓林村渡江作戰練兵場的史料,他介紹,1949年3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先遣部隊第15軍從太湖南部進抵宿松,解放高嶺、長鋪、程嶺、許嶺、下倉、九姑、千嶺等沿湖以北地區,擔負第4兵團渡江突擊作戰的第44師第130團駐扎高嶺楓林汪家大屋。4月17日,第15軍第130團乘坐宿松船工隊船只離開汪家大屋,開赴渡江作戰前沿陣地。 今年83歲的汪傳友,曾經擔任高嶺鄉武裝部長,時年11歲的汪傳友在私塾讀書,突然見到這么多穿著灰色軍裝的軍隊威風凜凜開進村子,他和他的同學都是帶著好奇,偷偷摸摸、躲躲閃閃想接近又不敢接近。與他差不多同齡的孩子,至今健在的還有:汪唐開、汪樂陽、汪張開、汪張桂等,他們對72年前的這次駐軍記憶猶新。 據這幾位老人回憶:當年來到楓林村的是一支大約1000人的部隊,指揮部就設在汪家大屋祠堂,首長住在村民汪團彩家中。汪家大屋,是號稱100戶1000人的大村莊,系長江邊的丘陵地帶,百姓以打漁、種莊稼謀生。 官兵進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每家每戶看住房,住房談妥之后,就是進行衛生大掃除,房前屋后、屋里屋外打掃衛生,鏟除垃圾。 勞動和訓練的間隙,戰士們有的還為老百姓挑滿水缸的水,其中有一位為首的,估計是某個首長,有一匹白馬,還有警衛。有紀律、有秩序,秋毫無犯還處處幫助群眾的部隊,讓先前不知躲在哪里才覺得安全的孩子們開始接近官兵,不再害怕,甚至經常去給首長的馬匹喂食糧草。 部隊安營扎寨下來后,官兵又開始進行第二件事,就是開展宣傳發動。有一對一的口頭宣傳,有在墻壁上書寫“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等標語,還有是用文娛節目宣傳,跳秧歌舞,演說大鼓書,唱快板等等。 部隊在駐地群眾大力配合支持下,經過五、六天的努力,征集到船工200多人,木船200多艘,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船工隊。官兵與村民一起在湖邊或者河邊開展水上練兵,軍民同心,互學互助,撐篙、劃槳、搖擼、掌舵、臥倒、瞄準、射擊、隊列。 與此同時,第4兵團各軍、師、團、營首長多次到駐地觀摩水上練兵實戰演習,第130團不僅立下了4月21日“渡江殺敵第一功”的實戰戰績,也為整個兵團渡江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練兵經驗。 為了苦練渡江的本領,船民們手把手教部隊戰士如何駕船的技巧要點,如快速敏捷上下船,劃船、撐槁、掌舵、搖擼、揚帆等等,訓練中,戰士們不顧風雨成天都泡在水里,上船一身水,回來一身泥。船只不夠用時,村民還紛紛獻出門板、竹床、劃子甚至用來做棺材的木料做成簡易木筏供士兵們訓練。20天的模擬實戰,為即將打響的渡江作戰取得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汪家大屋,村民汪文中早就為部隊提供了他先前沉在湖底的十幾艘船只,汪傳發、吳金高、沈營樓、周克佳等熟悉水性的漁民幫助士兵訓練水上駕駛技術,并主動參加了隨后的渡江戰役。汪傳發、吳金高順利將士兵送過長江對岸,兩人因此獲得部隊頒發的《渡江船工光榮證》。
d2e65a798139a39c8211b5fa5225aaa1.jpg (144.93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20 14:24 上傳
光榮證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政治部特制的一種證書。證書全文如下: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進行的搶渡長江,解放全國的作戰中,船工英勇參加,不怕艱難,橫渡天險,在這一偉大壯舉中光榮立功,在革命歷史上永垂不朽,特制光榮證書,以為紀念,贈給工友吳金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政治部。 落款日期上寫著一九四九年,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軍政部的大印。 吳金高祖祖輩輩以打漁為生。在1989年去世。 吳金高的女兒吳先娥說,1949年3月27日,那一天,大概有10多名解放軍坐上他家的船,并一路扛著槍前往長江,當時他的父親掌舵,母親在扯帆撐篙,順利到達了小孤山腳下。 4月20日渡江戰役當晚,吳金高的船載著戰士劃到長江中間以后,就被國民黨的軍隊用探照燈發現了,并受到了敵人沖鋒槍和大炮的攻擊。當時船上一位解放軍受了傷,掉下了水。吳金高因為生活在水邊,懂水性,劃水把解放軍救上來了。在搭救落水解放軍的過程中,吳金高左手被船上的鐵釘劃傷,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疤。這道傷疤和當時頒發的光榮證成為這個家族的榮耀。 而同樣是駕著自家小船載著戰士渡江的沈營樓和周克佳卻不幸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兩人后來被追認為烈士;沈營樓當時腸子都出來了,依然還是在努力撐槳,直到倒在船舷。 在沈營樓的親戚陳紀和家有沈營樓的《革命烈士證明書》,《革命烈士證明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1983年11月30日頒發,全文如下:沈營樓同志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準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同時,上面記載:安慶地區革委會生產指揮組1973年8月16日批準,皖烈字第006652號,沈營樓,男,1919年4月生,高嶺楓林大隊船工,1949年3月參加革命,1949年在支援大軍渡江戰斗中犧牲。 渡江戰役中,宿松全縣出動民船1000多艘,船工2000多人,他們在槍林彈雨和驚濤駭浪中,不怕犧牲,日夜奮戰,將十幾萬解放大軍的指戰員和武器裝備以及軍需物資,從長江北岸載運到南岸,不到兩天時間就勝利完成了任務。 2011年10月,宿松縣委、縣政府在高嶺鄉楓林村樹立了“安徽省宿松縣革命遺址:人民解放軍二野第4兵團第15軍第130團渡江作戰練兵場遺址”紀念碑。 高嶺鄉黨委書記祝志斌表示,為扎實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將加大工作力度,充分挖掘好地方紅色文化,傳承好紅色基因,努力恢復一些具有歷史記憶的紅色建筑和紅色場景,精心打造好紅色文化長廊。同時,該鄉黨委將通過多種途徑,創新思路,努力向廣大黨員群眾宣講好黨史,尤其是宣講好紅色文化,提升黨員群眾精氣神。 楓林村,這片紅色土地,因為與解放軍渡江部隊的這段情緣,將永遠載入史冊。(司舜 胡鋒) 來源:宿松縣高嶺鄉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