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洲頭鄉地處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位于宿松縣東南的濱江洲區,境內水域面積廣闊,東毗大官湖,西接龍湖,南臨長江。廣闊的水域為洲頭鄉提供了豐富的水產資源,也催生了一大批的專業和兼業漁民。但同時常年的漁業捕撈和漁船生產生活作業,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和漁業資源減少等負面影響。
2021年是長江“十年禁漁”開局之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也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鞏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階段性成果,洲頭鄉黨委政府決定在前期漁船全面摸底清理登記的基礎上,結合學習黨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漁船拆解和規范管理專項行動,有效維護通航和臨水作業安全,徹底消除各類安全隱患,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原黃湖村是遠近聞名的專業漁民村,由原籍山東和江蘇的移民組成,家家戶戶都有漁船,漁民吃住都在船上,以船為家以漁為生。2004年原黃湖村與原烏池村合并成立新的烏池村,烏池村成為洲頭鄉漁民最多也是漁船拆解任務最重的村。據統計,烏池村的專業漁民有329戶1389人,大小船只超過800條,占全鄉船只總數的比例超過75%。此外,烏池籍漁民漁船除停泊在洲頭鄉境內,還零星分布于縣內佐壩、千嶺等鄉鎮和華陽河農場。船只數量多且分布零散,使得烏池村船只拆解任務成為攻堅克難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
漁船拆解不是簡單的拆除設備,還涉及到上岸漁民的住房安置、轉產轉業和拆除后的垃圾回收清運、河湖治理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
就業是民生之本,退捕漁民的就業安置是頭等大事。為解決漁民上岸后的就業問題,洲頭鄉人社所所長吳強東做了大量的工作。漁民大多除了捕魚外缺乏一技傍身,退捕后的轉產成為擺在漁民眼前最現實的問題。在吳強東的幫助下,何六毛參加了養老護理員就業技能培訓,成為該鄉首批拿到《安徽省職業培訓證書》的建檔立卡退捕漁民,并成功找到了一份在洲頭鄉軍榮家庭農場從事家政服務的工作。“以前除了捕魚就沒有其他的技能,參加培訓拿到證書后,不僅學到了不少技能,找工作也更加有底氣了”。此外,吳強東還積極對接縣直部門和相關企業,組織召開了多場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針對自主創業的漁民,吳強東積極幫助他們申請創業補貼和創業貸款,宗營村退捕漁民汪錦兵在匯口鎮集鎮開了一家萬新眼鏡店,成功拿到了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當初就是覺得萬新這個招牌好,寓意著萬象更新,現在一家生活也穩定了,自己也當上了小老板,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得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汪錦兵的臉上滿是洋溢著幸福與滿足。
漁民的住房安置也是漁船拆解繞不開的一個重要環節。連日來,該鄉專班工作人員不停往返于漁船拆解現場和漁民家中,積極宣傳船舶清理整治政策和補助標準,用情用力用心為漁民開展心理疏導,力爭做通一戶拆解一戶。鄉禁捕退捕辦負責人宋永剛也在積極與縣直部門對接,幫助已拆解漁民及早兌現拆解補助。烏池村丁后春、丁后增等6戶是宿松縣第一批積極配合漁船拆解的退捕漁民,也是較早的一批入住竹墩漁民安置小區的上岸漁民。該村何廣林目前在宿松縣新發地大市場購置了一間商住一體的房產用于安家置業,并轉產經營了一家名為何廣林水產的店鋪。“以前吃住都在船上,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和飲水生活都很不方便。現在上岸了,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子,喝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孩子就近讀書和老人看病也方便多了,還開了間門面有了自己的營生”,何廣林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的期盼。
漁船拆解后的生態修復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據了解,洲頭鄉漁船拆解后的水泥將用于筑基修路,鋼筋等材料回收處置,網具上交統一封存,對其他垃圾進行集中清運分類處置,實行集中拆解、無害化處理。下一步,該鄉將結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和河湖整治“五清四亂”專項運動,開展水體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守護好洲頭的碧水藍天。
截至5月20日,洲頭鄉已完成船舶拆解242條,封存59條,規范管理478條。剩余船舶的處置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嚴格按照水泥住家船和輔助船舶必拆,在冊養殖船、捕撈船自愿拆解的原則,并依據《宿松縣船舶清理整治收繳拆解補助方法》給予適當補助,確保不漏一地,不漏一船。(胡錦文)
來源:洲頭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