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收測產面積105.45畝,去除雜質含量0.2%,按13.0%標準含水量折算后,平均畝產782.85公斤!”6月9日下午,在渦陽縣楚店鎮后水波村張林森家庭農場,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王振林向記者發布了我省首次小麥百畝連片實收測產結果。
451a149f0d8c7161f66d8489a34acb2a.jpg (235.28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22:06 上傳
當天上午,由省農科院邀請省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該院作物所渦陽楚店試驗示范基地“淮北優質小麥豐產增效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應用效果進行田間現場測產。該田塊種植品種為渦麥9號,經過仔細丈量田塊面積、機械收割脫粒、精確稱重、按標準扣除雜質、水分,最終得出測產結果。“之前的小麥測產面積大都在3到5畝,百畝連片實收測產在我省尚屬首次,能取得如此的高產數據令人驚喜。”專家組成員,省農業農村廳高級農藝師牛運生介紹。
“我從事小麥栽培研究幾十年,也是首次聽說并參與小麥百畝連片實收測產。”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高春保全程監督實收面積的測量,他表示,相對于小面積測產,大面積的測產結果說明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的應用性更強,可推廣、可復制的價值更高。“小面積高產田塊在培肥地力、管理精細化方面比較容易做到位,創高產相對容易,但大面積就比較難了。這次百畝測產結果表明‘淮北優質小麥豐產增效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是一套成熟度高、易復制、行之有效的高產增效技術,值得大力推廣。”專家組組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王振林說。
d9f76562be04b4d6c785ede27efac679.jpg (107.38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22:06 上傳
“這都要感謝省市科技專家對我的幫扶。”得知高產喜訊,張林森家庭農場負責人張林森告訴記者,從優良品種選擇到良種良法配套,從農機農藝結合到機械旋耕施肥播種一體化技術指導,從前期小麥苗情管控到后期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省農科院專家幾乎是全程指導。
“近年來,我們在渦陽等地開展‘淮北優質小麥豐產增效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示范推廣,成效顯著。從2019年開始,連續3年在示范點張林森家庭農場進行小面積測產,畝產均超過800公斤,其中2020年獲得了畝產824.7公斤的好成績。”項目負責人、省農科院作物所曹承富研究員說。
來源:安徽日報記者 | 汪永安
部分圖片 | 視覺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