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沿海出現多起鯨豚擱淺事件,一場場救援行動也引發網友強烈關注。 ● 7月6日,浙江臺州12頭瓜頭鯨集體擱淺。經過數十小時緊張救援,其中6頭被成功放生,5頭不幸死亡,1頭因身體虛弱仍在接受救治。
c9f7027a4aa371f528bf55461a4a5d7f.jpg (42.15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3 09:59 上傳
● 7月9日,兩頭糙齒海豚在浙江寧波一灘涂擱淺,經救援后被成功放歸大海。
417931f3bf40f1b17bc3af7b94679a12.gif (2.4 M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3 09:59 上傳
● 7月11日,浙江臺州溫嶺東海塘又有2頭瓜頭鯨擱淺,其中1頭不幸死亡,另1頭被運往深海成功放歸。 6天16頭鯨類擱淺,原因何在? 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渤海等海域都有鯨類分布,為何近期浙江沿海擱淺事件接連發生?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對其可能性進行了分析: 綜合以上幾點,林文治認為,擱淺情況的接連發生,很可能是因為鯨豚生活的海域發生了某些區域環境事件,如高強度聲學環境污染、海洋水體污染等,導致鯨豚迷失方向,發生擱淺。 遇到鯨類擱淺應如何科學救援? 專家表示,根據不同擱淺鯨豚的身體狀況,救助方式主要有三種: 在鯨豚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直接將其放生回海洋中; 對擱淺鯨豚進行保持水分等護理,待漲潮后使其自行游走; 將受傷嚴重的擱淺鯨豚轉移至人工環境,待其康復后再放歸海洋。
91147751f1cba27a838817c951ea8a02.jpg (162.81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3 09:59 上傳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員郝玉江稱,由于鯨類體型龐大,一旦擱淺,很容易陷入灘涂的泥沙當中,將其救出通常需要數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使其遠離生命危險,救援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將鯨豚身體擺正,使呼吸孔朝上,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對呼吸孔進行清理,以防泥水進入呼吸道甚至肺里引發感染,進而導致死亡; 由于鯨類沒有四肢支撐身體,擱淺時胸腔腹腔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要盡可能在使其在淺水里,借助浮力來支撐身體; 鯨類的皮膚不能承受長時間的干燥,要保持其皮膚的濕潤,不能受到陽光直射。
減少鯨類擱淺現象,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近年來,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國都接連曝出鯨豚大規模擱淺事件。林文治表示,人類活動對包括鯨在內的很多海洋生物都會造成影響:例如,全球變暖造成海洋環境酸化,海洋航運造成水下噪聲污染,海洋垃圾造成的污染等等。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生活污水排放等,更會對近岸的海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504ea51fcbb25426cf3bef6ab022afba.jpg (132.55 KB,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3 09:59 上傳
我們能做的很重要一點就是,在尋求人類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留給野生動物賴以生活的資源,獲取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最佳平衡點。
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