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曾經是荒地,2019年,我承包過來,做起了番鴨養殖。”在雨福村番鴨養殖基地大棚前,宿松縣超群家庭農場負責人劉超群向實踐團的成員介紹到。近期,安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新青年·新征程”基層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安慶市宿松縣千嶺鄉調研特色養殖產業,在鄉、村干部的帶領下走進千嶺鄉雨福村番鴨養殖基地,實地學習和了解鄉村產業振興建設成果。
3733595_809927.jpg (76.1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6 20:52 上傳
特色產業,創新模式
當實踐團隊長齊如夢問起養番鴨的來源,劉超群告訴大家:“2018年豬肉價格一度猛增猛減,對我們農戶養殖影響非常大,由此,我開始決定養殖一些特色產品,番鴨需求量大,價格穩定,正符合我們的需要。”跟隨劉先生走進養殖大棚,大棚里有工作人員正拿著小瓶藥物,并將藥物注射到番鴨身上。據了解,這批番鴨是近期才到的鴨苗,正在進行疫苗接種,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團隊成員近距離接觸番鴨疫苗接種過程,親自體驗養殖過程。
“一批番鴨每產批一萬一千只,循環周期為80天到90天。我們養殖的番鴨只售賣鴨肉,不包含鴨蛋養殖和鴨苗選取。”劉先生告訴團隊成員,番鴨養殖采用的是公司和農戶結合的方式,農戶只負責養殖,公司負責補充鴨苗和銷售渠道,番鴨的進食食物也由公司進行營養配比,這種生產模式保證了農戶穩定的收入來源。
3733596_055942.jpg (84.61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6 20:52 上傳
生態農業,資源循環
在調研過程中,鴨棚的構造也吸引了團隊成員的注意,宿松縣超群家庭農場的鴨子們并非和團隊成員想象中的一樣直接生活在鴨棚的地面上,而是在距離地面半米高的鐵絲網上,同時有鐵絲網將大棚被隔成好幾個區域。通過和鴨棚內的工作人員交流,實踐團成員們了解到,上部分是番鴨生活地方,配有飲水和進食系統,其下部分是番鴨的排泄系統,通過過濾網其糞便排入地下,通過沖水器排入下水道,進入大型化糞池進行干濕分離,干的部分作為有機肥,濕的部分作為稻田養料。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因地制宜,資源循環利用,建立綜合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成員們也仔細詢問了影響鴨棚發展的不利因素,劉先生直言最害怕遇到天災人禍,不良天氣自然災害等,會影響其生產進度。“洪水干旱的影響都還好,最害怕大風天氣,一陣大風可能就會把棚頂掀翻。”大棚的運轉和維護需要固定的三到四個人。
3733597_870378.jpg (69.14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16 20:52 上傳
政府投資,持續發展
在離一期大棚的不遠處,荒地上正架起一根根綠色的鋼筋框架,這正是雨福村二期番鴨大棚的建設工地。建設負責人劉成龍介紹到,一期番鴨養殖大棚由超群家庭農場投資建設,年收益除去成本在20萬元左右,政府觀測到其發展前景,加入合作,進行投資。目前二期政府投入40萬元,三期正在籌備中,預計投入90萬元。大棚建好后,將租賃給超群家庭農場用于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團隊成員注意到基地周圍還有部分未開發的荒地,經了解這片土地已被雨福村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下來,用于新建第三期番鴨大棚,土地租金每年300元/畝,共涉及周邊20余戶農戶。雨福村扶貧專干孫登進告訴團隊成員:“番鴨養殖基地是我村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項目之一,預計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收入5萬元左右,同時通過提供務工、土地流轉、收益分紅等方式,累計可帶動周邊100余戶農戶增收。”(通訊員/呂勉 胡超 攝影/譚幸 巫星宇)
稿件來源: 千嶺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