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缺乏歷史氣象記錄,研究一個地區的長期降水規律是個難題。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鑫教授研究組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利用湖泊沉積物重建了我國江淮地區的季風降水演變歷史記錄,發現過去一千余年該地區的降水趨勢總體呈“先干后濕”,并認為主要由太平洋海水溫度變化所致。
江淮地區包括豫南、皖中、蘇中等地。周鑫教授研究組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瑞士伯爾尼大學等合作,在地處江淮的安徽女山湖開展研究。
1.png (501.4 KB, 下載次數: 1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26 15:14 上傳
科研人員在女山湖采集頂部沉積物。(受訪單位供圖)
“湖底沉積物的色度、顆粒物等指標,可以反映水位高低、湖面大小,多指標相互驗證,能推斷降雨變化。”周鑫介紹,同時他們通過碳14等方法,分析沉積物中的植物種子、木塊等,精準確定年代。
2.png (205.61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26 15:14 上傳
科研人員鉆取女山湖沉積物巖心。(受訪單位供圖)
他們重建了江淮地區高分辨率季風降水演變記錄,發現中世紀暖期(約公元1000年到1300年)降雨較少,而小冰期(約公元1400年到1850年)降雨明顯增多,過去千余年降水變化總體為“暖干-冷濕”模態,與相鄰的華北地區降水趨勢正好相反。
他們研究降水驅動機制,發現與東太平洋的表層海水溫度密切相關。小冰期太陽和火山等產生的輻射減弱,全球溫度降低,在“海洋調溫器”作用下赤道太平洋呈“類厄爾尼諾”態;受此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使更多水汽沿著高壓邊緣匯聚到江淮地區變成降水。在中世紀暖期,有效輻射增加導致相反變化。
微信截圖_20210726151425.png (314.2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26 15:14 上傳
女山湖沉積物巖心特征及顏色指示的年代降水變化。(受訪單位供圖)
“而相鄰的華北地區,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時,由于高壓阻礙水汽輸送,反而出現了與江淮地區相反的降水趨勢。”研究組成員、中科大博士蔣詩威說。有意思的是,大約1850年小冰期結束,江淮地區又進入“暖干”模式。
了解降水規律和機制,對應對未來的旱澇災害意義重大。研究組推測,如果未來赤道太平洋偏“類厄爾尼諾”態,江淮地區降水可能增多。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地質學》發表了這項成果。
來源:鳳凰網安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