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日产国产亚洲系列

查看: 3568|回復: 0

[本地資訊] 河塌:“小田變大田” 紅利年年添

722

主題

722

帖子

3611

積分

真探組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1#
發表于 2021-8-18 11:48:35|來自:中國安徽蕪湖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來自安徽
      秋風浩蕩,稻香遍野。

  面前一整塊幾百畝的大田,村民熊元風有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感覺。同樣的面積,一零一整,耕種起來的感受大相徑庭。過去是6塊田,東一畝西一畝,零散分布,耕作收種都費事,今年改了大田后,機械化的便利不消多說,耕田、打藥、收割,都很輕松。

  這里是河塌鄉興嶺村。今年開春,興嶺村開始在全縣第一個實施整村土地流轉,承擔起全縣“小田變大田”農村改革試驗任務,在農民充分自愿的基礎上,積極運用土地確權成果,將耕地集中到一起流轉給興聚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這項改革大大提高了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也讓農民真正過上了輕松舒心的現代農耕日子,曾經理想中的“好種田、種好田、種田好”成為現實。

  興嶺村是丘陵地形,因田塊不規則、高低不平等因素讓村民說起種田都很苦惱,尤其是田塊大小不一,田埂占地較大,田間道路、排灌設施不齊全,農業機械在一些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場。

  往年村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時候種田要靠人力,收成要看天氣,糧食產量很低。隨著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小部分群眾舉家遷移到城市生活,導致各農戶的承包土地經營權全部掌握在種糧大戶手中,田租的價格全由種糧大戶說了算。好一點的水田就做,稍微放水不便、田塊小一點的全部不愿意做,出現拋荒。

  “因為機器進不來,只能用牛犁,田的四周都不好干活,走路容易摔跟斗。”熊元風說起以前種田就直搖頭,“田塊零碎不整齊,投入成本大,一些小田塊寧肯撂荒。”

  一季早稻一季再生稻,熊元風種了大半輩子的地。流轉之前,一到農忙季節這個“老把式”也犯愁,他愁在家里的田畝細碎,除草、施肥、打藥,不論什么活都要東奔西跑,勞神費力。如今,他所在的田塊化零為整,“方便農業機械操作,平均每畝可以節本增收150元。”

  村民潘的姣的感受也很直觀:過去的收割季,自家那些“小田”要輾轉花上3天,變成“大田”后1個多小時就能收工。“地塊旁邊就是路口,交通水利都很便利,農技人員也會根據需要上門服務。”她說,時間和投入成本都降低了,糧食的品質和產量都提升了。

  土地整村流轉,一開始難度非常大,興嶺村支、村兩委一班人圍繞土地流轉中存在的“難度大、資源分散、沒有既有案例與參照物”等實際困難,開展了“獻計策、找路子、出點子”專項行動實施計劃。從去年3月到今年4月,通過一年的反復考察、學習、調研,得出的最終結論是“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再苦再難也要做”。村里為整個土地流轉構建起一個“結地氣、可操作、具前瞻”的頂層方案設計,有了這個頂層方案設計,土地流轉就“不走彎路、不明失方向、不亂折騰”。

  農村土地細碎分散是歷史形成的普遍現象。興嶺村黨總支書記潘善水介紹,1998年村里開展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時,根據不同位置、不同地力,采取“肥瘦搭配”的方式分田到戶,這種狀況逐漸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經過大量細致的工作,許多抵觸與反對順利得到解決,今年二月份,興嶺村因勢乘便,對32個村民小組1211戶分散零碎的4995畝實施整村土地流轉。與此同時,村支兩委在調查摸底、科學規劃、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順應大多數群眾迫切求變的要求,構建起“點土成金”的動力源。

  “小田變大田,優化了農村土地利用布局,為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農業生產拓展了空間。”潘善水介紹,以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經營優質連片集中的農田后,不僅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還提高了農戶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

  熊元風家有6畝多田地,每畝租金有300元,另加股份分紅300元,一年有2100多元的收入,而且股值會逐漸增加。

  地,盤活了,人也要跟著活起來。當地政府各項鼓勵流轉的政策讓農民少了很多后顧之憂,不僅讓愿意種地的農民“田轉人不離”增加經營性收入,還讓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田轉人離”,除了獲取流轉費,還能通過務工等,增加獲取工資性收入的機會。

  村民潘的姣,除了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紅外,她在田間勞動每天可獲得130元勞務費,一年下來有七八千元。

  “小田變大田”,這場農村改革試驗在實踐中進一步擴大溢出效應,不斷釋放政策紅利。通過改革,以往小地塊之間的田埂、壟溝得到整平,拆除了田坎間的“溝壑”,水渠和小路得到復墾,增加了土地面積,全村拋荒地500畝,得到翻耕的有270多畝,同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田地化零為整,農民之間也像注入了黏合劑。在有效整合土地資源的基礎上,興嶺村劃定300畝至500畝一片,統一配置灌溉設施,統一規劃道橋布局,推行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種植,有效化解以往農戶間爭水爭地等各種耕種摩擦矛盾,和諧了鄰里和干群關系,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現在的興嶺村,不只是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能排能灌,而且無論是插秧還是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而且每一塊稻田都有一條80厘米寬的水泥便道與之相連,摩托車都能自由奔跑。村民收割水稻時都用摩托車運輸,不再肩挑背馱了,既省力又省錢。

  “更快形成鄉村振興前景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空間形態,興嶺村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整村土地流轉,改善了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優化了土地利用布局,實現了農田優質、集中、連片,促進了機械化作業和規模經營,為農業生產機械化、標準化、節約化拓展了空間。”河塌鄉鄉長葉南松說。(融媒體記者 司舜 通訊員 梅明)


宿松買房,上宿松房產網,認準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記!

發表回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Copyright © 2001-2015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模板設計:仁天際網絡
Powered by Discuz! X3.4  ICP備案號: 皖ICP備14013304號-1  
聯系客服 關注微信 下載APP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