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宿松這座皖西南山城最鮮明的底色。
一組組數據書寫“綠意”:宿松素有“金山銀水”之稱,林業用地面積83萬畝,森林覆蓋率21.09%,森林蓄積量279萬立方米, 2020年全年林業總產值62.4億元。
7f03382fead8f4e1dc4d65c7e2407279.png (242.41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9-5 12:12 上傳
近年來,宿松縣持續深化林業改革,做實做足綠色文章,積極開展碳匯研究,厚植生態底色,構建生態立體多樣化森林康養體系,產業共融,業態相生,推動了經濟效益與生態功能協同發展。
宿松擁有黃湖、泊湖、大官湖、龍感湖四大相連的湖泊,總面積80萬畝,安徽第一。為將湖泊變成發展資源,宿松縣在實施“退漁還湖”中正在積極打造華陽河濕地公園。華陽河湖群濕地湖泊生態系統以草型生態系統為主,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植被覆蓋曾經達80%以上。豐富的植被孕育了105種浮游動物,71種底棲動物,310種脊椎動物,其中脊椎動物占安徽省種數的48%。濕地中魚類89種,分別占長江中下游湖泊和安徽省魚類種數的45%和70%, 有12種長江水系特有魚類和42種江湖洄游性魚類。華陽河湖群濕地也是鳥類的天堂,共有鳥類156種,其中水鳥82種,分別占我國和安徽省水鳥種數的30%、74%,鳥類的總數超過15萬只。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0種,14種鳥類列入IUCN極危、瀕危、近危、易危受威脅等級。華陽河湖群濕地還是白鶴、東方白鸛等重要物種遷徙停歇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了保護和恢復湖群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有效發揮濕地效益,保護濕地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對湖群濕地進行保護迫在眉睫。在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新設立“宿松華陽河湖群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集濕地保護、科研、宣教、可持續利用為一體。
“綠色寶藏,為宿松發展森林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宿松縣林業局干部張勝華說,濕地公園建成之后,將極大豐富宿松全域旅游業態。
近年來,宿松林業系統努力在盤活“存量”上下功夫,建設“皖美”宿松篇章。為增強生態碳匯能力,縣林業局大力開展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切實改善生態系統退化現狀。加強礦山修復技術指導,實施5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今年以來完成退化林修復10000畝,建設沉水植物種苗基地600畝,為華陽河湖群沉水植被恢復儲備種苗。
宿松山區占全縣三分之一國土面積,宿松縣林業局堅持以“生態+”為主線,持續推進全域森林產業發展,探索多元業態。不斷擴大“增量”。今年以來,完成人工造林19194畝,封山育林12000畝,森林撫育38857畝,“四旁四邊四創”綠化5700余畝,省級森林長廊建設6公里。積極謀劃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擬投資32.6億元,建設國家儲備林32萬畝。
在宿松山區,許多山村開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帶領村民一起吃上了“旅游飯”。
“今年來接待了100多名游客,我們還經營著一家民宿,游客有時還會在我們這買點筍干、香菇、蜂蜜、生姜等農副產品,去年一年增加了6萬多元的收入。”陳漢鄉釣魚臺水庫旁的罄竹軒老板鄧永紅說道。
劉攀峰是趾鳳鄉團林村人,在云天嶺建有自己的畜禽養殖,一年有幾百萬元的收入。“生態環境好,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養殖出來的東西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劉攀峰坦言。
fafd70629f397e3d26aa8a66c860667a.png (280.25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9-5 12:12 上傳
從林上觀鳥到林下種養,宿松縣立體開發模式到處都是,劉攀峰的家庭農場是山區立足生態優勢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宿松縣打造優質稻、生姜、石斛等生態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林下養雞、蛋雞、肉雞等特色產業,持續發展香菇、毛木耳等生態食用菌品種,催化生態產業創新提升,促進農民家門口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為保證“質量”,宿松縣積極開展森林、濕地資源保護,落實森林防火責任,確保森林、濕地面積不減少。對林相較好的23.15萬畝森林納入公益林范圍進行保護,對華陽河湖群、釣魚臺濕地公園等80多萬畝重要濕地納入保護地體系管理。對全縣330多株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大力開展松材線蟲除治,確保植物固碳能力不下降。
“我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在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歷史新征程中,將碳匯融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大局,敢于創新、統籌研究,多措并舉,為林業實現雙碳目標探索出新的模式。”宿松縣林業局副局長黃松友說。(通訊員 司舜 方全 安徽日報記者 孫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