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日产国产亚洲系列

查看: 3865|回復: 0

[本地資訊] 二郎:擦亮“宿松民歌”文化名片

2093

主題

2096

帖子

1萬

積分

真探組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1#
發表于 2021-9-8 22:03:22|來自:中國安徽安慶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來自安徽
  “二郎河的姊妹多,丟脫松火板唱歌……”這首反映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織生活的《二郎河的姊妹多》歌謠,是宿松民歌中流行范圍最廣、跨度時間最長的一首。自清朝咸豐年間開始,它同其他歌謠一起盛行于宿松縣二郎河流域。經過一百多年的傳唱,已成為宿松縣最具特質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領域中的寶貴財富。2014年5月,“宿松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近年來,作為宿松民歌發源地的宿松縣二郎鎮,高度重視對宿松民歌的挖掘和傳承工作,并通過對宿松民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擦亮宿松民歌文化名片,為推動二郎鎮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讓宿松民歌永駐人們心間
  宿松民歌是流傳在宿松境內民間歌曲的總稱,它語言生動,曲調優美動聽,是宿松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并流傳至今的集體抒情詩。
  今年8月,歷時兩年建成的“二郎鎮宿松民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宿松縣首個民歌主題展館,一層為宿松民歌展廳,以文字、圖片、實物、影像、聲音等形式,展示20世紀20年代以來宿松民歌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就。二層為圖書室,陳列了來自全國各地有關民歌的書籍和資料。三層為排練室,供排練宿松民歌節目所用。
  “這把二胡至少有60年的歷史,是二郎鎮已故民間藝人祝文祥曾經用過的。”修建宿松民歌展館,是二郎鎮文化站站長李方祥藏在心中已久的夢想。為了早日將展館建成,從2019年開始,他就著手收集有關宿松民歌的各種實物資料。去年8月,宿松民歌縣級傳承人祝春紅得知這個消息后,主動將父親生前用的二胡捐贈出來。祝文祥是二郎鎮老一輩的宿松民歌傳承人之一,6歲就學會了唱民歌,后來成為二郎百花劇團有名的琴手,這把二胡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
  “祝文祥老人年輕時,就有個叫‘祝花樣’的綽號,是喜歡他的歌迷取的,在歌迷心中,‘花樣’這個名字代表著喜慶。”每次走街串巷演出,祝文祥老人的一彈一唱、一說一演、一顰一笑,總能給群眾帶來歡樂;時間久了,“祝花樣”的綽號連同宿松民歌一起,便成了快樂的符號,這也是宿松民歌因為表演形式上的自然、真切、歡快,而深受一代又一代人們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方祥說,隨著文化藝術種類的不斷繁榮,表演形式上的不斷推陳出新,傳統方式演繹的宿松民歌,已遠離了人們的視線,日新月異的時代,正試圖將這些記憶抹去。為了展現宿松民歌的發展歷程和歷史風貌,二郎鎮黨委政府決定建設宿松民歌展館。
  從前穿的演出服裝都是自己做的,演奏的樂器都是自己制的,傳唱的歌詞都是自己編的、用毛筆謄寫的……在一樓宿松民歌展廳的展柜里,整齊地陳列著過去人們穿的各種演出服裝、彈奏的各種老樂器,以及各種版本的歌詞、曲譜手抄本。一件件展品無不刻上了歷史的印記,承載著一代代二郎鎮人民對宿松民歌的美好回憶。
  “這些圖片都原汁原味地展現了二郎鎮勞動人民‘邊種莊稼邊唱歌’的勞動場景,見證了一代代二郎鎮人辛勤努力、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品質,我們希望借助這個展示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宿松民歌、記住宿松民歌,使宿松民歌成為人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二郎鎮黨委書記余菽華說。
  讓宿松民歌烙上時代印記
  民歌,是人民的心聲,也是時代之歌,同時又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正月里想郎是新年,想郎心中淚連天;口中來思念,又不知郎落在哪府哪州縣……”這首《十想郎》情歌,描寫的是在封建制度壓抑之下,一位女子對追求愛情自由的渴望。
  在宿松民歌展廳的一個民歌手抄本里,記錄了《哭嫁》《繡荷包》《十愛姐》《探郎》等數十首晚清、民國時期在民間廣為傳唱的情歌,有的抒發離別思念之情,有的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
  李方祥說,在封建社會,男女婚姻沒有自由,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為婚”,在這種封建枷鎖的束縛之下,男女即通過唱歌來宣泄,來表達對婚姻自由的向往,所以那個時候傳唱的情歌作品特別多。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于1950年5月頒布了婚姻法,廢除了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等封建主義的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男女權利平等。隨著一系列為民、愛民、惠民等政策的出臺,宿松民歌創作在20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歡迎土改》《婦女放哨》《男女平權》《勸夫參軍》《歡迎解放軍》《月亮一出照九州》《社員生活大提高》等一大批謳歌革命、謳歌新社會題材的民歌應運而生。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宿松民歌煥發新的生機,《田埂小路》《農家最愛豐收花》《草子開花一片藍》等一批謳歌美好新時代的民歌作品脫穎而出;還有一批民歌被譜上曲子和經過對詞曲的改編后,無論是民歌風味,還是藝術氣息,都更加濃郁,多部作品被《廣播歌選》《中國曲譜網》等國家級媒體轉載。
  “青青翠竹峭峭坡,美美凈凈二郎河;清清的河水靜靜流,潤潤歌喉甜甜歌,金山銀山綠水繞,裊裊炊煙云朵朵……美美凈凈二郎河,規劃整飭小村落,溜溜小樓一排排,層層梯田一坨坨……”2019年,原二郎鎮百花劇團藝人吳波濤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作了民歌《二郎歡唱國慶歌》。歌詞寫出了今天二郎古鎮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熱愛宿松民歌的二郎鎮傳統藝人,又為宿松民歌烙上新時代的歷史印記。
  讓宿松民歌走進千家萬戶
  如何推動宿松民歌的普及和傳承?如何讓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保護和發展宿松民歌的工作中來?
  近年來,二郎鎮堅持從加強文藝團體建設上入手,不斷壯大宿松民歌的傳承隊伍。2015年1月,由二郎鎮綜合文化站牽頭,組織成立了“二郎河民歌協會”,讓熱愛民歌的人們從此有了一個展示和弘揚宿松民歌文化的平臺。到目前為止,已發展會員60余人。2020年10月,成立了“宿松民歌二郎研究會”,肩負著宿松民歌的創作、演出、傳承等任務。自成立以來,共開展各類演出活動46場。
  12歲的元汪燕,是宿松民歌二郎研討會最年輕的會員,也是宿松民歌界的一顆“新星”,在祝春紅的教導下,她不但掌握了宿松民歌所有腔調的唱法,而且還能將十幾首經典的宿松民歌完整地唱出來。
  該鎮堅持從加強資料收集、整理上入手,不斷挖掘宿松民歌的文化內涵。2016年12月,組織二郎鎮中心小學編印了低年級版、中年級版和高年級版的《民歌進校園》課本,將100多首題材豐富、感情真摯、健康明快、時代感強的民歌、民謠收錄書中,使學生通過誦讀,滋養心靈、陶冶性情、豐富知識、訓練語言和啟迪智慧。2018年12月,協助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出版了《宿松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讀本——宿松民歌》,將836首表達愛情、弘揚孝道、抨擊社會,以及涉及社會和生活方方面面歌曲收錄書中,讓廣大讀者從中了解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沉淀。
  同時,該鎮還堅持從豐富表演形式上,不斷拓寬宿松民歌的宣傳空間。2014年9月,舉辦首屆宿松民歌展演;2014年11月,與縣非遺保護中心一起承辦了宿松縣首屆原生態宿松民歌展演,來自山區的100多名農民歌手參加了展演,演唱了流傳在宿松民間的《十把扇子》《小夫妻要回門》《砍柴歌》等傳統曲目。2015年初,首次將宿松民歌搬上宿松春晚舞臺。去年,還以拍攝小視頻的方式,將宿松民歌推上了網絡平臺,選送的“文化進萬家云上過大年”視頻獲全縣二等獎。堅持參加區域文化活動和開展宿松民歌進校園、進鄉村活動,打破傳統以唱為主的方式,通過融入說、演、評等表現形式,增強宿松民歌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使宿松民歌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宿松民歌響徹二郎大地的每個角落,無論是網上網下、臺上臺下,還是校內校外,都能聽到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人們在哼唱那質樸的腔調,為二郎鎮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和發展動能。(通訊員 孫春旺)
  稿件來源: 二郎

宿松買房,上宿松房產網,認準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記!

發表回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Copyright © 2001-2015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模板設計:仁天際網絡
Powered by Discuz! X3.4  ICP備案號: 皖ICP備14013304號-1  
聯系客服 關注微信 下載APP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