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遴選推介活動公布初評結果,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脫穎而出、進入終評,這是安徽唯一進入該評選終評的考古發現。
1921年,我國開始對位于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文化遺跡進行考察,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站在中國考古百年歷程的重大節點上,“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項目能夠全面反映百年考古的重大成果。
3c128096df4451df5125c43126df9173.jpg (117.24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9-20 21:17 上傳
e46fb26322b815f7865d1fd051aa440a.jpg (149.89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9-20 21:17 上傳
據悉,經過全國各地文物主管部門審核、專家提名,確定321項候選項目參加“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遴選推介活動。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各專業委員會以及各省區市文物考古研究機構相關專家組成評委進行推薦,并在投票時從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和不同類型等多角度綜合評審,最終按照得票數前160項考古發現入圍終評。
·凌家灘遺址·凌家灘遺址,位于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村,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為距今5800年至5300年前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
凌家灘遺址發現了一處保存較好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這是目前國內所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好、功能分區最為完整的大型環壕聚落,為全國罕見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凌家灘先民有規劃地營建環壕,與后世的“護城河”作用相似,有抵御自然風險和其他部落進攻的雙重功能。
凌家灘遺址是當時巢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型區域中心,在它的周邊有數個小的聚落群體,是一個“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結構,成為凌家灘高度發達的有力支撐,中心與周邊的等級分化十分明顯。
“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環壕聚落”的發現,昭示著凌家灘已經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將中華文明史至少提前到5300年前。
凌家灘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玉石器等1100多件,玉龜、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級文物現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來源| 安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