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位于皖江之首。近年來,宿松縣委政法委堅持銳意創新,大膽嘗試,建立機制,搭建平臺,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力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中,一群“60后”“50后”鄉賢功不可沒。盡管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這些自詡“和事佬”的老人,卻為當地的調解工作注入新力量。
家門口的“專家門診”
2019年10月初,家住宿松縣二郎鎮的吳興亞,為了生活方便,根據開發商的口頭承諾,自行加蓋了一間廚房。但是,廚房建好沒幾天,就因為違建被政府部門拆除。吳興亞認為自己的經濟受到損失,要求開發商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吳興亞的訴求也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農村,這樣的矛盾糾紛非常多,如果不妥善解決,可能會產生更大的間隙。了解到情況以后,今年57歲的吳金波對此事進行義務調解。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吳金波,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總支書記,還擔任過縣人民法院陪審員。如今,吳金波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金波調解工作室”首席調解員。經過調解,開發商自愿支付7600元給吳興亞,雙方達成和解。金波調解工作室設立在鎮綜治中心,共有四名調解員,均是“60后”“50后”的老同志。“我們形成了工作‘四法’,就是深入調查、耐心溝通、友好協商、以案普法。”吳金波說。在當地老百姓心中,金波調解工作室就是家門口的“專家門診”,遇到矛盾和糾紛,就找金波調解工作室。金波調解工作室是宿松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堅持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各種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村。
獲得國家級榮譽的“和事佬”
醫患糾紛,曾經是農村最常見的影響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今年國慶節期間,一名孕婦在宿松一鄉鎮衛生院分娩時母子雙亡。當天下午,死者家屬在衛生院又哭又鬧,要求醫院給個說法。馮躍、王永、陳群策三位60多歲的老同志,接到電話后立即趕到現場。“一直到凌晨2點多,終于做通家屬的工作,同意將死者遺體轉移到殯儀館。”王永說。但是,商談賠償的過程,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醫療事故不同于交通事故,一是定責難,二是賠償標準不明晰。”經過三天的努力,這起醫患糾紛才得以調解。據了解,這三位60多歲的老同志,是宿松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馮躍從原縣安監局局長崗位上退休,王永退休前擔任過縣公安局副局長,陳群策退休前是縣司法局宣教股股長。三位老同志自詡“和事佬”。“這并不是亂糊稀泥,在人民調解工作中,要念好‘四字經’。”馮躍介紹,“四字經”就是心懷一個“公”字,依據一個“法”字,不忘一個“廉”字,抓住一個“穩”字。
自2014年7月1日成立以來,宿松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受理和調解醫療糾紛289件,其中死亡糾紛74件。2017年5月,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
“鄉賢+”,聯動治理新模式
與很多縣城一樣,宿松縣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征地拆遷矛盾。東北新城是宿松縣新城區,既是縣直機關的所在地,也是拆遷安置集中區。7萬余名居住人口中,不僅有原住居民,更多的是來自全縣各地的新居民。而東北新城管委會干部職工僅有50余人,如何對7萬余名居住人口進行有效管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們根據縣委政法委安排部署,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主動邀請轄區群眾公認的有威望的鄉賢、退休社區干部、民間調解能手,成立‘鄉賢調解室’,充分發揮他們在親緣、人緣、地緣上的優勢,就地就近調處各類矛盾糾紛。” 宿松東北新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夏幼華介紹。此外,該地還建成鄉賢好人館、鄉賢調解室,按照“專職+兼職”模式,建立了信息化、動態化條件下的“鄉賢+”人民調解、“鄉賢+”行政調解、“鄉賢+”司法調解、“鄉賢+”文明宣傳、“鄉賢+”扶貧濟困等聯動社會治理模式。“我是2017年3月份調任到東北新城的,成功征遷了1000多戶。”夏幼華介紹,“鄉賢們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功不可沒。”
號準“脈”,開好“方”
退休老同志、鄉賢、“和事佬”、調解員……盡管稱呼不同,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有他們的一份功勞。調解,是一項充滿智慧的工作,既有專業性,又有藝術性。據了解,宿松縣“鄉賢調解工作室”覆蓋至每個鄉鎮,并依托縣綜治中心工作平臺,除成立“縣醫調”外,還組建了縣交調、縣綜調、縣天平調、縣商調等縣級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全部配齊3名以上專職調解員。鄉賢們地熟、人熟、事熟、面熟,德高望重,生活在群眾中間,為鄉親所信任,對當地各種矛盾糾紛號得準“脈”,開得了“方子”。
目前全縣共有273個調委會,“鄉賢調解工作室”241個,并將縣級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近年來宿松縣創新推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新辦法,不斷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基本形成在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更好地實現基層善治,有力促進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陶國萍)
來源:安徽法制報記者 陶國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