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鏈”串起脫貧致富鏈 利用田間生長的野草,作為池塘養魚的飼料;利用興修的池塘,作為灌溉稻田的水源……近年來,安徽省宿松縣涼亭鎮一大批農戶,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下,通過規模化種植水稻和引入機械化生產技術,降低勞動成本,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同時解決當地居民家門口就業問題,走出了一條依托農業“產業鏈”串起脫貧致富鏈的發展道路,當地多個貧困戶還實現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的“蛻變”
fbb40eccbd7bbbe821882a8a599008cf.jpg (163.18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 15:08 上傳
10月24日,筆者來到涼亭鎮東山村種糧大戶馬尚德興建在該村花屋組的水稻種植基地,馬尚德和妻子賀曉玲正在田間割野草,并將野草投放到池塘里喂魚。池塘建在水稻種植基地的最高處,共有兩口,池塘下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仍有不少稻禾立在田里等待收割。
“以前,這里的農田一到干旱季節,就容易缺水,水稻灌溉得不到保障,我在這里興建了幾口池塘后,再也不愁缺水的問題了,每年還可以利用池塘養魚的收入,來彌補農田租金上的開支。”指著眼前豐收在望的稻谷,馬尚德一臉的自豪。
東山村黨總支書記楊春龍介紹,30年前,馬尚德在一次工傷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成了殘疾人。在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中,因馬尚德身體殘疾,加之兩個子女都在學校讀書,家庭負擔重,他家被列為貧困戶。2014年,馬尚德在鎮村干部的引導和幫助下,依托本地豐富的農田資源,發展規模化種植水稻,通過對農田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造和完善,引入機械化生產技術,降低勞動成本,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經過三年的苦干實干,馬尚德不但為家里摘掉了貧困戶帽子,還從農業生產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水利建設對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性。2017年,他充分利用當地山澗的地下泉水,在楊屋、月塘、花屋三個村民小組的荒灘上,興建了4口總面積為20畝的池塘,采取“以水養水”的辦法,利用興建的池塘積蓄農田灌溉用水,確保農田用水在干旱季節之下,都能得到保障,實現穩產保收。同時,他在該三個村民小組又流轉350畝農田種植單季稻,進一步壯大水稻種植經濟。
523e362a90d5b5a9872e90706ca4fe74.jpg (255.76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 15:08 上傳
“鎮政府不但幫我從銀行申請了扶貧貸款,還每年為我爭取了創業資金,2020年又為東山村興修了3公路的水泥公路。”在涼亭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馬尚德對規模化種植水稻的信心更足了,也逐漸嘗到了發展農業“產業鏈”帶來的甜頭。 “以前,總是愁著田壩上瘋長的野草影響稻谷的生長,每年不得不多次使用除草劑將它們除掉;現在,這些野草都成了養魚的天然飼料,每天我和妻子都要將割好的野草,投放到池塘里喂魚。”2017年以來,馬尚德夫婦每到水稻生產旺季,每天除了忙于水稻的田間管理之外,還忙于割野草、投放野草、捕魚等事務。取之不竭的野草資源,成了馬尚德在池塘養魚的免費飼料,不僅有效降低了池塘養魚的成本,而且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附加值。馬尚德還充分利用田間的溝渠資源,養殖龍蝦和泥鰍,夏季最多時,一天可出產100余斤龍蝦和泥鰍。
據了解,通過建立農業“產業鏈”的經營模式,馬尚德不但自己從貧困戶蛻變成了種糧大戶,而且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脫貧致富;每年當地300多個農戶都要從馬尚德年支付15.2萬元的土地租金中實現家庭穩定增收,有的農戶還通過在馬尚德的水稻種植基地就業實現家庭增收。2021年以來,馬尚德共支付工人工資6萬余元。
“過去,東山村農田拋荒的現象比較突出,在馬尚德的帶動下,村里共有4個農戶,通過發展規模化種植水稻、馬蒂等農作物,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實現了土地增產增收,為涼亭鎮振興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樣本。”涼亭鎮黨委書記尹建軍說。
農業“產業鏈”串起脫貧致富鏈。截至目前,涼亭鎮共發展“水稻+養魚”“水稻+養鴨”“水稻+養雞”“水稻+養豬”等多種經營模式的種養“產業鏈”大戶21個,興建水稻種植基地24個,規模化種植水稻總面積達7萬畝,帶動了當地大米加工業、運輸業、農資經銷業等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徑。(孫春旺、鄧頂峰) 火龍果映照“火紅”生活 金秋時節,在安徽省宿松縣涼亭鎮太陽村“農科隊家庭農場”里,一座座溫室大棚一字排開,走進大棚,秋日的涼意瞬間被驅散,映入眼簾的火龍果像一個個紅燈籠掛在仙人掌狀的蔓條上,非常可愛。
1fb4352f1e30ba762573aebf5d96ca19.jpg (172.11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 15:08 上傳
這個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名叫陳彩龍,是一位年輕的返鄉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名村干部。“我進村后一直擔任村扶貧專干,深知發展特色產業對當地增收致富的促進作用,所以決定帶頭試一試。”他經過多方考察,從外地引進“京都1號”和“明珠”兩個火龍果品種,通過請教專家、實地參觀學習,不斷摸索種植規律和種植經驗,順利解決了大棚保暖和扦插育苗問題,讓火龍果順利扎根生長……經過精心培育,2021年有兩個紅心火龍果大棚進入收獲期,同時新培育了一棚新苗。
d9947b93b94157f9d529b7473129735a.jpg (245.8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 15:08 上傳
“火龍果屬于仙人掌科,性喜濕熱,最適宜在25至30攝氏度下生長,管理上必須做到細而又細;火龍果的采摘期較長,從每年的6月份可以持續到12月份,果實會分批次成熟;火龍果果肉爽口,富含膳食纖維和花青素,營養豐富、熱量低,深受顧客青睞。”聊到火龍果,陳彩龍如數家珍,“火龍果到豐果期一畝大約能產3000-5000斤,因為是剛起步,產量有限,不能大批供應市場,我這里都是顧客上門采摘,一斤賣10元左右。”陳彩龍僅僅借助微信朋友圈,口口相傳,每天上門采摘的顧客就絡繹不絕,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a006702b55490dabee07b9d882c6d4a9.jpg (151.46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 15:08 上傳
望著紅艷艷的火龍果,陳彩龍心里盤算著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通過“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和“基地務工”等方式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參與進來,讓鄉親們在鄉村振興的寬闊大道上,日子像火龍果一樣愈發紅火。(孫良高)
小荸薺 大收益安徽省宿松縣涼亭鎮東山村通過經紀人種植荸薺,75畝荸薺產業如今已成為這個農業小村的特色名片,帶動著村民增收致富。
荸薺種植大戶周義國是望江縣人,時下,在他的荸薺種植基地,連片的荸薺苗綠油油的,煞是好看。眼前的景象,在兩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候,荸薺種植零散,技術落后,收獲的荸薺個小、渣多,沒有市場,一些農戶把自己辛苦半年種出來的荸薺挖出來喂豬。
2019年,村里將一片稻田承包給周義國,引進荸薺新種苗、新技術,進行小規模種植試驗。到收獲季時,新種苗結出的荸薺大個率明顯提高,口感爽脆甘甜,很快脫銷,種植荸薺的積極性一下子就點燃了。
“剛開始起步種植荸薺時只有20畝,到2021年發展到了75畝,特別是今年,村里的勞動力很多都沒有外出務工,看到荸薺的效益還可以,都來學習種植。”周義國說。
荸薺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還能深加工做淀粉原材料。同時荸薺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微量元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和礦物質。人食用后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
95fab06cbf931ebdccd4e232468ef10f.jpg (69.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 15:08 上傳
“荸薺的栽培技術十分簡單,只要施足腐熟好了的圈肥后,把田深翻幾次就可以播種了,播種方法與插秧基本相似,它的行距30厘米、株距10厘米,比水稻株距略密。”涼亭鎮農技站副站長袁翼翔說。 為了做大做強荸薺產業,周義還定期邀請專業農技人員來到田頭,從選種、培育、移栽等方面對種植戶實行一條龍技術服務,田間管理也由原來的粗放式升級為控藥、控肥的綠色精細化。經過廣大種植戶的精心培育和科學管理,荸薺平均畝產可達2500公斤,每畝收入可達2500元。
“荸薺種植前需要進行適當的催芽處理,既節省育苗時間,又提高發芽率。需要科學種植、科學管理,走精品化路線,實現收益的不斷增長。”袁翼翔說。
據了解,東山村荸薺總產量將達187余噸,年產值超過18萬元。目前,種植戶已與多個市場“聯姻”,小荸薺已經走向了大市場,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東山村堅持開展荸薺的品種資源保護、高產優質品種引進、荸薺高產保優栽培技術研究與深加工項目。”涼亭鎮青年干部初歡說,目前,東山村已經成為全縣最大的荸薺生產基地之一。
“種一個特色,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經濟。小荸薺,也能‘闖’出大市場!”初歡談起小小的荸薺滿是自豪,他說,鎮村兩級正在努力做大做好這個項目,幫助經紀人進行種植、加工、交易。 “現在只能出售鮮果,以后可以將鮮果制成濃縮荸薺汁、荸薺合粉、荸薺脆片等產品,畝均產值可以翻番,效益將會翻番。”周義國對荸薺種植產業充滿信心。(司舜、鄧頂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