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壩鄉汪昌咀村黨總支書記汪秀峰今年54歲,有著28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村書記也有24年了。可村民們都習慣叫他“牛”書記,這又是為什么呢?
fb0626ac041ae2168f1552311a2bf74c.jpg (96.11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22 10:55 上傳
記者在汪昌咀村采訪,村民都告訴說,汪書記是本鄉本土的人,從1989年進村,到1998年擔任村書記,不但對村里的情況是了如指掌,對每一家每一戶都能細細說來。他平易近人,工作作風踏實,勤勞肯干,帶領村民走好脫貧攻堅路,一心建設美麗鄉村。在汪昌咀村沒有他解決不了的難題,沒有村民不信服他。他就象一頭老“黃牛”,辛勤耕耘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無怨無悔,默默奉獻,更成為村民心中的拓荒“牛”。
汪昌咀村東邊是以傅家湖的大河溝為界,與振昌村相鄰;南臨排湖,與匯口鎮隔湖相望;西隔斫刀湖(腳子門),與環湖村相對;北與洪嶺村接壤。全村擁有耕地面積3145畝,山場418畝,水面800畝,灘涂1000畝。共有21個村民小組。574戶,2700多人口。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生態環境、社會治安,文明家庭皆為縣、鄉首屈一指。與這里的村干部,群眾的帶頭人分不開。 聽村干部介紹說,農村基層工作最難難在各種鄰里和家庭矛盾糾紛的調解處理上。如果有失公允和誠信,就會引發各種社會矛盾。汪書記面對這些難題和困境,不是居高臨下,重于說教,而是設身處地,言傳身教。他把老百姓視為親人,遇到問題和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這些年來,村里從未出現過有村民上訪和群體社會治安案件。
在農村,這些糾紛如同家常便飯,司空見慣,每當讓人頭痛棘手的問題時,汪書記找到雙方當事人只要一句話,就會化解矛盾和風險。汪書記做群眾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接地氣,不會夸夸其談。他自己也說:“我們要變換的是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變的是為老百姓真心實意的服務。” 在汪灣組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她有4個兒子。一個患有智殘,平日靠老母陪伴;三個在外務工,長年難得回家一趟。老人和患有殘疾的兒子平時就住在陰暗、潮濕的破屋里,讓人看了實在不忍心。但是,自家兒子不出聲、不張羅的話外人也不好上前。2018年,是鄉村實施脫貧攻堅的關鍵年,汪書記看著老人母子的房子實在不忍心,必須盡快重建,便為他們申請了2萬元農村危房改造資金。但這點錢遠遠不夠,汪書記希望老人的2個兒子都分攤一點。由于2個兒子之間扯不平,汪書記不由分說,叫他們拿出4000元,多出的錢由他包底,蓋房子的事由他來張羅。2018年年初,汪書記找來泥工、瓦工、木工,一鼓作氣將老人的房屋蓋了起來。殊不知,為了蓋起這幢房子,事后結賬時,汪書記還自掏腰包1000多元,這讓老人的一家都不知道怎么感激好。汪書記對老人說,“你就把我當成你的親兒子吧。” 在汪昌咀村趙大屋有一位叫汪帶枝的孤寡老人,今年也是80多歲。別說逢年過節,即使是平常,汪書記總要去老人家噓寒問暖,唯恐老人年老體弱有個意外和閃失。前年,他到處化緣,攢足了3萬多元,終于滿足了一種心愿,為老人改善了居住環境和條件。老人見著汪書記來了,總是很開心地說“兒啊,你又來看我這個沒用的人了啊。”“兒啊,樹上的橘子甜多摘些去吃吧。”汪書記說,聽到老人叫自己“兒”是最大的幸福,能讓老百姓把自己看得像兒子一樣親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fd7035b06ee836b601b7911c643a1386.jpg (56.85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22 10:55 上傳
在汪昌咀村共有15戶16人均為特困家庭、特困戶,有村民告訴說,“汪書記在村里當書記這么多年,無論大事、小事,首先想到的是他們。凡是群眾的冷暖,他都一一放在心上,毫不含糊。”于是,村民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跟他交流、溝通,家庭的喜怒哀樂都好與他分享。汪書記說,“只有把百姓當成一家人,為群眾辦實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在村里就沒有做不了的工作。“每當收繳農業保費,這可是個難堪事,但只要汪書記一出面,就沒有收繳不齊的。村民們不但相信他,更愿意全權委托他,這讓外出務工的村民省了不少事,也圖了個放心。 汪書記干工作“牛”,更重要的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牛”書記。 為了村里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他可是操碎了心,想方設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針對許多村民求穩、求全的致富心理,結合鄉村實際,他采取用行動去說話,去感召他們。最終起到引領和示范的作用。他在村里整合流轉土地,主動承包3000多畝田地,吸納貧困戶、低保戶參與,依托村里種糧大戶改為稻蝦連作。可觀的經濟效益很快讓村民得到了實惠,并看到了這一產業帶來的希望。去年5月,他聯合村民,帶領貧困戶又一股勁投資100多萬元,承包了村里80多畝場地,購進肉質黃牛種,進行圈養肉黃牛。到今年11月,已經飼養多達150多頭。這位“牛”書記不乏牛氣沖天告訴記者,“從去年到今年,他前后向市場銷售了20多頭肉黃牛。今年冬天,會有30多頭待宰殺銷售。一頭牛在市場銷售最少可賺1萬多元,其利潤也在5000元以上,只會多不會少。飼養肉黃牛,一般周期在2年,那2年該是多大的改觀。
2b4a287e7021fa6431011779b6c0423b.jpg (73.85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22 10:55 上傳
在飼養肉黃牛的過程中,他聘請了村里20個低收入家庭人員,收割田間水稻、玉米秸稈和河邊蒿草,備足牛用飼料,按每人每天150元結算。他銷售的牛肉不用四處奔波,都是通過電商網銷,借助互聯網平臺,采取預約訂單式銷售。由于他飼養的黃牛肉質鮮嫩、口味好,在四鄉八里,大小城市,那都是遠近聞名。客戶都說,“這‘牛’書記的牛,還真不是一般的‘牛’,值得信賴和購買。” 書記說:“為擴大肉牛的飼養,他正準備籌建每年要養殖500頭牛出欄,在飼養過程中,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把村民都吸引進來,讓他們主動參與,走出一條產業鄉村振興之路。” 為了開發鄉村紅色旅游資源、文化資源,村里主動爭取和對接江河文旅項目的開發和利用,提升村級形象,積極創造便利條件,今年年初,村里想方設法從有限的資金里拿出幾萬元,于10月底打通了村里通往項目實施點最后一公里土路,路面即將硬化,讓昔日的牛道山路都變了樣。 汪書記夫妻倆,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均在外地務工。看著辛勤勞作,一心為百姓的父親,真的成了“牛倌”,均表示想回到家鄉,像父親一樣,做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意義,鄉村振興指日可待,家鄉會更好,何樂而不為? 原來,汪書記被村民稱作“牛”書記是這么來的,不禁讓記者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汪書記‘牛’!(融媒體記者 夏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