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旅游部印發《關于表彰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的決定》,公布了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名單,其中宿松縣文化館獲評全國先進集體。據悉,此項評選為五年一評,全省共有九個集體獲此殊榮,宿松縣文化館是全省唯一一家獲獎的縣級單位。
榮譽的獲得是對我縣文化工作的充分肯定。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和縣文旅體局的精心指導下,縣文化館圍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服務意識,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保護和傳承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活動內容日趨豐富,文化活動方式不斷創新,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念好“借”字訣 本領“強起來”
縣文化館始建于1949年,是政府設立的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單位,現有職工12人。主要工作任務是文化藝術輔導創作、組織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基層文化人才培養等基層文化服務工作。
當前,縣文化館與縣美術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模式,在同一場所辦公。但是由于場館條件限制,館舍面積根本無法滿足開展文化服務工作的需要,嚴重制約了文化活動的開展。
陣地是開展活動的基礎,陣地存在不足,怎么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呢?“我們堅持‘走出去’,采取‘借雞生蛋’的方式,下沉到鄉鎮文化站、農村中去,借助他們的文化陣地,利用我們的人才資源,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和培訓。”縣文化館館長雷鳴說,“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新的文化館大樓正在建設中,建成投入使用后,將會更好地服務群眾的文化生活,進一步夯實我縣公共文化服務基礎。”
在抓好文化館陣地建設的同時,該館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我們以黨的建設為引領,堅持黨建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加強干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建設,引導他們在學習中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縣文化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徐秋滸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群眾文化的組織、策劃和輔導工作者,既要給思想“充電”,還要做到“底氣”十足。“我們每年都組織職工參加省市舉辦的崗位大練兵活動,舉辦全縣文化志愿者業務培訓,提升他們在舞蹈、歌唱、美術、攝影等方面的技能和水平,真正成為文化工作的行家能手。”雷鳴認為,只有不斷強化業務能力建設,練就“真本領”,才能更好地指導服務全縣的群眾文化活動。
“文化館這一班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一年有200多天都在服務活動的現場,十幾個人要服務全縣22個鄉鎮、經開區、東北新城,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一位共同參與活動服務的志愿者深有感觸地說。
打好“創”字牌 文化“活起來”
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文化館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抓手。近年來,縣文化館始終秉承“以文化人,以人興文”的服務宗旨,通過創作節目、定期培訓、文化進村等方式,著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豐富的文化大餐。五年來,累計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252場次,服務觀眾近30萬人次。
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正不斷提升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造“鄉賢文化”品牌。結合我縣“鄉賢文化”,以“鄉賢+文化志愿服務”帶動公益事業進步、“鄉賢+區域文化”帶動農村文化繁榮、“鄉賢+文化進四堂”培育文明新風尚為內容,開展“鄉賢文化進樂園、進校園、進講堂”系列群眾文化活動。2017年,該活動項目被省文化廳評為“安徽省優秀群眾文化輔導服務項目”。
打造“文化扶貧”品牌。脫貧攻堅期間,將文化扶貧和文化惠民緊密結合,精心配置文化扶貧“大餐”,持續豐富貧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扶貧先扶志”的思想深入人心。
打造“非遺文化”品牌。做好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通過搜集整理和調查研究,以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南詞、斷絲弦鑼鼓、宿松民歌、許嶺燈會、程嶺大鼓書等為內容,編寫了《宿松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讀本》。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文化演出和展覽,向廣大群眾宣傳推介非遺文化的魅力。
打造“藝術普及”品牌。針對全縣廣大中小學生,暑期免費開設音樂、美術、書法、主持人、舞蹈等藝術培訓班,每年有近600名少兒在 “第二課堂”進行學習,并將學生們的藝術作品選送到省市進行參演。
打造“文藝創作”品牌。凝聚全縣文藝工作志愿者的力量,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性,推出一批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原創作品。今年,充分展現我縣非遺文化的廣場舞節目《唱起文南詞 打起斷絲弦》,在全省廣場舞比賽中獲得優秀節目獎。
此外,縣文化館結合“區域文化”,組織開展“百姓明星送歡樂”區域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區域文化中心”已成為國家首批文化創新工程重點項目和安徽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范例。組織全縣文化志愿者組成文藝小分隊,深入鄉村、社區、敬老院,開展“文藝輕騎兵”送文化下鄉志愿服務活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稱贊和喜愛。
練好“變”字功群眾“樂起來”
文化館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以前,由于各種原因,很多活動都是由社會力量組織承辦的。近年來,縣文化館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深入全縣各個地方,舉辦各類大型文化活動,定期組織文化志愿者下鄉開展文藝演出、展覽和文藝輔導,推動文化資源服務向基層流轉,讓群眾和活動回歸到文化館,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帶來的成果。
斷絲弦鑼鼓《愛我中華》、文南詞說唱《文南詞小調唱新城》、宿松民歌《采茶歌》……今年11月10日,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市民正在山水公園廣場興致勃勃地欣賞著文藝演出。
這是我縣組織開展的非遺進社區主題文藝演出活動。觀看演出的李女士表示:“這種活動舉辦的非常好,很有宿松本土特色,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當夜幕降臨時,程嶺鄉文化站廣場上,節奏歡快的音樂響起,該鄉組建的廣場舞隊隊員們翩翩起舞,為參加縣里舉辦的廣場舞大賽加緊排練,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觀看。“以前大家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通過各種平臺來展示風采,讓我們體會到了參與文化活動帶來的快樂。”隊員們笑盈盈地說道。
文化服務惠民生暖民心。“我們始終堅信‘有為才有位’,縣文化館將以擔當實干、爭創一流的精神,謀在深處、干在實處,全力服務好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讓文化活水滋潤他們的心田。”雷鳴表示。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縣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促進藝術普及、保護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下一步,我縣將開展更多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繁榮發展文藝創作,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全縣文化藝術事業邁上新臺階。”縣文旅體局一級主任科員郭繼春說道。(融媒體記者 肖丹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