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憶逝去的佐壩鄉徐慧知同志
【導語】徐慧知,佐壩鄉退役軍人事務管理站副站長、宣傳(文明)辦副主任、文旅體站副站長。他有著12年軍齡,熱愛新聞寫作和攝影,2009年,曾獲得武警江蘇總隊政治部新聞報道工作一等獎。2005年5月,曾榮立部隊三等功一次。2018年,他回到家鄉,妻子和孩子均在江蘇南京。幾年來,他把青春和熱血奉獻在家鄉這片熱土,彰顯忠誠、責任和擔當。2021年11月29日,徐慧知因突發疾病,溘然長逝。他如同一只遠去的“紅嘴鷗”,將生命定格成永恒。
宿松融媒訊 在宿松縣城通往佐壩鄉靠近柳咀村,有一處水面積在300多畝的工農水庫。
今年,立冬一過,成群的候鳥遷徙而來,這里便成了鳥類理想的棲息地。而在這群鳥類中,又以一種“紅嘴鷗”居多,它們成群結隊,成為這里冬日特有的景觀,一幅鄉村美景圖,讓人嘆為觀止,拍手叫好。
紅嘴鷗的到來,他用鏡頭記錄下。如今,他化作美麗的“紅嘴鷗”遠去了!
11月29日上午,一條噩耗傳來,徐慧知因突發疾病,遭遇心源性猝死離開了他深愛的家鄉、工作崗位,同事和朋友,甚至都來不及向親朋好友告別一聲,就真的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6fcd427acf119723b16e1d8880162154.jpg (102.47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4 09:46 上傳
佐壩鄉副鄉長吳海玲分管該鄉宣傳工作,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止不住傷心難過,久久不能平復。她說:“從此,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好兄弟,才44歲正當壯年,真的是天妒英才,令人惋惜。他前不久才報道過美麗的紅嘴鷗,登上了各大媒體,吸引了眾多游人,而現在,紅嘴鷗還在,他已經不在了。”
徐慧知化身一只遠去的“紅嘴鷗”,把最美的身影留在了家鄉這片山水間,把最美的鏡頭永遠定格在最美的瞬間和最美的人生。
遠去的“紅嘴鷗”,你聽我說——
dba87ee312b6774f3f23d9e1723c002a.jpg (29.13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4 09:46 上傳
“他是一個讓領導放心,讓同事舒心的人”
李玉燦是佐壩鄉鄉長,原在洲區復興鎮工作,老家也在緊靠長江邊的匯口鎮。于今年4月才到佐壩鄉任職。他到佐壩鄉認識最早、接觸最多的鄉基層干部就是徐慧知。徐慧知的妻子和孩子均在江蘇南京,夫妻倆長期過著分隔兩地的生活。
每到晚間,吃過晚飯,李玉燦總喜歡喊上徐慧知一道。他們邊運動,邊談工作、學習、家庭。同樣是離開家人長住在鄉里,讓他們惺惺相惜。通過交流,李玉燦知道了徐慧知是一位有著12年軍齡的退伍軍人,經過部隊的培養和錘煉,有著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他在部隊長期從事宣傳報道工作,熱愛新聞寫作和攝影,曾在2005年5月榮立部隊三等功,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同志。徐慧知告訴李玉燦,他回來就是從零開始,想著報效家鄉的父老鄉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于妻子和孩子的遠離,他相信只要彼此心里有愛,距離都不是問題。
最讓李玉燦感動的是,徐慧知對父母的一顆孝心。徐慧知年邁的父母仍然健在,住在佐壩鄉佐壩村。他曾對李鄉長說,父母年事已高,能陪伴父母左右,是他今生最大的安慰。
為了檢驗徐慧知的學識和才能,李玉燦有什么工作材料起草、發言講話稿都會特意交給徐慧知去完成。雖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徐慧知沒有怨言怨語。他深知這是領導的信任,總是孜孜以求。在李玉燦的眼里,徐慧知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他是一位工作的多面手,更是一位難得的好同志。他富有責任心,對工作兢兢業業,交辦的事,總能讓人放心。”
鮑婷婷和賀曉晶是徐慧知同在一個鄉里服務窗口的同事。鮑婷婷說,他們三個人是一個部門,只是分工不同,最為熟悉。
“徐慧知每天面對的就是全鄉近千名復、退伍軍人的信息采集和更新,以及規范化系統的建立,負責接待復、退伍軍人的來訪、事務咨詢。這項工作極其繁瑣復雜,任務重、要求高、信息更新快,稍有不慎,都會釀成大錯,帶來工作被動。”
“有時為了核實一條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徐慧知總是要不厭其煩深入到農戶家中,跟蹤比較,查實核對。寧可自己多一份辛苦,也不讓工作留下一點疑問。”
“他一手創建的鄉村退伍軍人網格化管理模式和標準化工作室,耗費了很多心血。今年9月,順利通過了省、市、縣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部門的驗收,并得到了相關領導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鮑婷婷說,她們這個窗口,三個人有兩個女同志。作為唯一的男同志,徐慧知很大度,遇到她們忙不過來時,總會搶著干活。臂如,鄉里評殘、助殘,殘疾人無障礙通道興建,都需要上門服務,他總是照顧到她們,爭著搶著去。他說:“這些跑腿力氣活我們男同志應該多干一點。”佐壩鄉柳咀村村民袁結焰、黃元姣夫妻倆2個孩子均是殘疾。鄉里給安排了殘疾人專用浴具需要安裝,徐慧知在得知情況,二話不說,不顧盛夏的炎熱,找來師傅一起一鼓作氣安裝好。這讓袁結焰夫妻倆很感動,同時,受到感動的還有鮑婷婷和賀曉晶。
賀曉晶說:“徐慧知對待工作從來都是分工不分家,也很熱心。”今年上半年,鄉里組織接種疫苗,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一天到晚忙個不停。為了方便群眾接種,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走村串戶,有時候忙的飯都顧不上吃,累得兩腳發軟。徐慧知為了照顧她們2位女同志,總是跑前跑后,忙個不停,寧愿自己多干點,只為讓她們少干點。
賀曉晶說,2018年10月,她剛休完產假,每天還要帶著襁褓中的孩子一塊上班,感覺諸多不便。每當忙不開時,徐慧知總會伸出援助之手,對她手中處理的事務有求必應,毫不含糊。鮑婷婷也說,她因為有孕在身喜歡吃紅心紅芋,一天她無意中說起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只見徐慧知從家里背來一大袋剛從地里挖出來的紅心紅芋,送給她說,“你想吃就盡管吃吧!”鮑婷婷眼含淚水說道:“他還專門細心挑的大小適中的,這紅芋才吃了一半,可送來紅芋的人卻再也見不到了。”
時至今日,她們都無法相信這位昔日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的同事真的離她們遠去。
3e4b96b276d9e8eccbbc64fd7e01bd40.jpg (162.44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4 09:46 上傳
鮑婷婷打開她的微信,這里面有徐慧知11月28日上午發給她的最后一條微信,那是一張報紙截圖,反映果農豐收的喜悅。但見圖片中的人物即是鮑婷婷手捧果園采摘的瓜果,那露出一臉燦爛的笑容。鮑婷婷看著這幅彩色圖片,止不住潸然淚下。
“徐慧知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同事之間,總是讓人感到特別溫馨、舒心,他熱情、樂于助人,對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他陽光向上,總能給別人帶來感動和溫暖。”說到動情處,兩位女同志難免悲從心來。 “他是一個對父母有孝心,對社會有愛心的人”
徐國枝是徐慧知的二哥,今年49歲。他平時在家門口經營水泥生意。徐國枝說,他兄弟姊妹5人,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今年54歲。“有一個姐姐、一個妺妹,均已成家立業。徐慧知在家中是老小,但對父母的孝心最重。”
他父親82歲了,母親也有76歲。父母親一輩子務農,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當兩位老人得知小兒子已經離去,再也不能回來看望他們,兩位老人止不住老淚縱橫,整日以淚洗面。起先,兒女們怕老人傷心難過,都在瞞住他們,直到徐慧知的骨灰被接送回來安葬的時候,他們才知道。眼前的這一幕,讓老人無法接受。
b82e27df04b24a910a20de0beca86900.jpg (82.97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4 09:46 上傳
人說,老年喪子、中年喪夫、幼年喪父,乃人生的三大不幸。對徐慧知的父母而言,對他的妻子而言,對他幼小的孩子而言,該是多大的打擊。白發人送黑發人,唯有悲涼和凄苦。
徐國枝說,今年11月初,父親因犯老年病住進了縣中醫院。他和老大忙于生計,還要照顧病中的母親,在醫院陪護父親的任務都落在了弟弟徐慧知的身上。他白天還要上班,只能在上午和下午下班后,趕去20多公里外縣城的醫院,照料父親,幫他洗臉、抹澡、理發、剃須。早上又趕回來上班,每天往返奔波。
“在那十天半月里,為了悉心照料好父親,他幾乎沒睡一個囫圇覺,都是靠他來來回回,跑前跑后。父親逢人便說,小兒子對父母有孝心。”
徐國枝坦言:“自從慧知到鄉里工作后,離家也近了。每天下班后,總要帶上些許生活用品,買上雞鴨魚肉,糧油米面,回來看望一下父母。從鄉里到他們家大約10分鐘的車程,這幾年來,不管白天黑夜,他風雨無阻,從未間斷。”
徐慧知還常常對他們說:“百善孝為先。對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是我們做兒女的福分。父母一生吃了不少苦,應該讓他們安靜享受晚年。”
徐國枝深知,他們的家境并不好,他和哥哥的收入并不高。父母年老體弱,他們的孩子也小,生活壓力大。幸好慧知在家里幫一把,他們做兒女、做哥哥、姐姐的,才能放心、安心。
徐慧知每次去南京探望妻兒,心里就惦念著父母。而每次回到佐壩后,又總免不了惦記妻子、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心系兩頭。面對生活的困境,他總是樂觀對待,毫無怨言,默默支撐起一大一小、一遠一近兩個家。
在徐慧知留下的一篇日記里,寫有這樣一段話:“人生的苦樂,只有經歷,方能體悟。世上的悲歡,只有上路,才能逐漸明白。我們曾以為,人生的許多艱難,可以被分擔、被理解、被同情。但其實,人生的起起落落,生活的油鹽柴米、工作的繁重瑣碎,即便有人共同經歷,但心路歷程,還是得一個人走。能做的,就是學著堅強、學著忍耐。”
徐慧知的父母現在就居住在二兒子徐國枝的家里,這是一幢有些年頭的農村老式2層水泥樓房。由于家里經常擺放水泥,里面揚塵很多,屋內比較雜亂。 “由于徐慧知的大哥、二哥家境都不是很好,兩人也沒有多少文化,且孩子都在上學。2個姐姐出嫁多年,也顧不了這里。所以,家里很多事還是依賴徐慧知幫忙解決,也唯有他經過部隊多年鍛煉,做事有條理。”徐留火是佐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他說,“徐慧知在鄉里工作,村里和鄰里鄉親有什么事找到他,他都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解決,從不推辭。早年,徐慧知二哥徐國枝掙了一點錢,還為鄉敬老院捐贈了幾十臺空調。這一家人特別富有愛心,在徐慧知的身上就體現得最明顯。”
徐慧知只要有空閑時間,特別是節假日,總愛去鄉敬老院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幫他們理發,整理床被。他知道農村生活的艱難,體諒農村老人的不易。他說:“我是一個農家子弟,沒有部隊的培養和鍛煉也不會走到今天。現在該是我回報家鄉和父老鄉親的時候。”
徐書記說起徐慧知,眼睛里充滿了贊許,坦承村里有這樣一位優秀青年的出現也是他們的驕傲。“現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就希望有志有為的青年多多回到家鄉,實現他們人生的夢想。無疑,徐慧知是榜樣,是標兵,他的奉獻精神,獻身國防,獻身家鄉值得我們學習。”
“他的責任心和耐心,感動的是我們母女”
張燕是徐慧知的妻子,在江蘇南京一家企業擔任會計。這位溫柔賢淑的女人談起與丈夫徐慧知的點點滴滴幸福時光,恍如昨天,歷歷在目。她強抑住淚水,一點一滴地訴說。
29442fb04e81ed9ae79de285f351bcdc.jpg (101.76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4 09:46 上傳
那是2010年,在一次朋友的婚禮上,她認識了穿著一身軍裝的年輕軍人徐慧知,緣分讓兩顆熾熱的心逐漸靠近。張燕說,在徐慧知對她開始愛的追求時,她一開始不是沒有猶豫過。他在她的面前,說得最多的是他農村的家庭和一對農村的父母,這讓張燕感覺到的不是他家庭的重壓,而是一個男人對家庭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他眼里有父母、有家庭,有愛意、有孝心,這樣的男人還不值得愛嗎?
張燕兄妹兩人,父母都已經進入古稀之年。她比同齡人更顯得成熟、干練,她在城市里看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暖,覺得父母含辛茹苦為兒女操勞一輩子,最看重唯有家庭的溫暖,對父母的關愛,才能不枉為兒女。
她對自己的婚姻有主見,相信自己的眼光。她說,有一天徐慧知送她回家,等她坐上了公交車,徐慧知突然發現給她買的一袋蘋果落下了。于是,騎車追了兩站路才把蘋果送到她手上。這讓張燕大惑不解,同時又心生感動,埋怨他:“不就幾個蘋果嗎?至于這樣嗎?”
但徐慧知那一刻那股執著、認真的勁,還是融化了她,決定要嫁給這個男人。
這年的12月18日,他們如愿進入了婚姻的殿堂,組建起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到了2011年,徐慧知從部隊退伍。這年的7月,他們的愛情結晶也有了,女兒來到了這個世界。
張燕說:“徐慧知離開部隊后,在等待安置的日子里,他在繁華的南京城開了一家小小的服裝店。店雖小,但他憑著聰慧、吃苦耐勞,生意倒是經營得紅紅火火。2018年9月,他接到家鄉民政辦打給他的一個電話,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告訴他可以回到家鄉安置工作。”
是去還是留?夫妻倆也曾有過爭論、分歧,最終徐慧知還是說服了妻子,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徐慧知告訴妻子,家鄉畢竟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是金子在哪里都能發光,在家鄉只要有志有為同樣可以建功立業。何況,他接受黨的教育、部隊的栽培這么多年,深感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融入集體當中,才能實現,人生才能變得有意義。于是,他便回到了家鄉,當上了農村基層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
那年,他們的孩子才8歲,正上小學二年級。
張燕說,這些年來,他們夫妻倆聚少離多。他能做的就是每到晚上給她一個電話,給女兒一個視頻。每次節假日回到南京母女身邊,總感覺虧欠這個家庭太多,家務活總是搶著干,好好陪著女兒。
她在家平時忙不過來,就委托同學的母親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徐慧知深感過意不去,總會帶上些家鄉的土特產給這位熱心的阿姨。
她記得一家人聚在一起最遠的一次旅行,那是2019年初,還是張燕單位到四川參加一個業務會。張燕帶上孩子,苦苦相求才得以讓他同行。前后7天時間,他玩得不踏實,想的全是單位工作,電話也沒少接。但是,那次旅行唯有女兒非常開心。
張燕說:“徐慧知平均兩個月才能回南京家里一次,每次都是來去匆匆。特別是孩子或者自己生病的時候,最感無奈、無助,但是沒辦法,只能獨自扛著。去年到今年,幾次因為疫情防控需要,連續幾個月,他都沒能回南京和我們母女團圓。”
今年9月29日,張燕的生日。這天,張燕在家里意外地接到了丈夫徐慧知為她從網上訂購的一束鮮花,這也是他們從結婚到現在唯一的一次。在妻子張燕的眼里,一個鋼鐵直男從來沒有過的浪漫,足足讓她感動了好久。徐慧知在電話中告訴妻子,11月18日,他會趕來南京。她當時半天都沒有反應來這是什么日子?原來,這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
張燕說,丈夫徐慧知11月26日趕到南京,只因為前期鄉里工作任務重,疫情防控要求嚴。“他一直沒機會回來,之前,買好了豬肉、土雞打算帶回來的,又因為工作加班取消了,答應給女兒的禮物也無法兌現。”11月27日、28日,一家人總算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28日下午,他們還帶著女兒去了一趟中山陵進行游玩。
29日一大早,徐慧知拿著8點30分從南京趕回宿松的返程票。誰知,心臟病突遭發作暈倒,就再也沒有站起來……與妻子、女兒短暫的相聚,也成了最后的一面。
他沒有留下任何話語,沒有來得及向他的同事、朋友告別,在距離她們結婚紀念日還有一個月的時候,卻突然倒下了,再沒醒來。
這是12月7日,節令“大雪”的一天。在佐壩鄉為民服務大廳,副鄉長吳海玲拿出了一份自徐慧知到崗以來,利用業余時間采寫的各類新聞報道統計報表。三年多的時間,徐慧知獨自采寫了大約400多篇稿件,散見于各種報刊、新聞媒體網站。而最近一幅最美的新聞圖片被人民網11月15日采用,就定格在美麗的紅嘴鷗身上。
吳海玲說,徐慧知熱愛新聞寫作和攝影,曾幾次告訴她,等他攢足了稿費,他最想買的是一臺專業相機。他要把所見所聞所有的美好都留下來,去感召、溫暖這個世間。他會出版屬于自己的攝影集,留給長大后的女兒作為紀念,也會教女兒學習攝影,讓女兒體會到爸爸心中永遠心向的陽光、美好。
劉發貴,縣融媒體中心采編部主任,與徐慧知有過一面之緣。在得知這樣一位基層通訊員的離去,難掩悲傷痛惜,寫下了這樣一首小詩《悼徐慧知》:“對你,我不熟悉/因只見過一次,初見,卻成了訣離;對你,我很熟悉/不知見過多少回,是在冥冥中,或是在夢里/短短幾句,你和我的/對白,已定格成永恒/那些照片中的眼晴/有你的眼神,看到世間都是,美好的東西/淚滴,即其中之一。”
不知遠去的“紅嘴鷗”可曾聽到?愿遠去的“紅嘴鷗”,你也能聽我說……(融媒體記者 夏柳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