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bbaac7ff8a9998add1e4ac463c5864.jpg (60.23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3-26 15:08 上傳
首席記者 張玉芳 實習生 李天宇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必然選擇。那么,安徽城鎮未來究竟變啥樣?3月21日,省發改委正式印發了《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描繪出未來15年全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藍圖。
農民進城仍是大趨勢
“十三五”以來,我省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5年累計70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省發改委相關工作人員在解讀《規劃》時表示,農民進城仍是大趨勢,但受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等因素影響,城鎮化從快速發展后期逐步轉向平穩發展期,城鎮化速度逐步放緩,城鎮人口規模逐漸達峰,城鎮化進程將“增速換擋”。與此同時,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疊加效應逐步顯現,省內人口聚集態勢持續加強。
《規劃》提出,要優化全省城鎮體系,積極構建現代化合肥都市圈、皖北城鎮群、皖江城市帶“一圈一群一帶”聯動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兑巹潯繁硎,支持合肥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對標國家級新區建設合肥濱湖新區,高標準建設東部新中心、運河新城。支持蕪湖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高標準規劃建設江北新區、航空新城。
59個縣城分類培育
我省將實施現代化中小城市分類培育工程。分類推進縣城城鎮化建設,推動有條件的縣城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將大城市周邊的縣級市和縣城培育成與中心城市一體化發展的衛星城市;將一批縣域人口總數大、吸引就地就近城鎮化人口多的縣級市和縣城培育成常住人口超過50萬的縣級中等城市和20-50萬的縣級I型小城市;引導具有生態、文化特色的其他縣級市和縣城“小而特”發展。
全省共規劃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15個:支持肥西、肥東、長豐、懷遠、鳳陽、壽縣、鳳臺、濉溪、來安、全椒、懷寧、當涂、和縣、阜南、休寧,在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與中心城市實現一體化發展;
縣域中心城市31個:支持巢湖、廬江、蒙城、渦陽、利辛、太和、潁上、臨泉、蕭縣等9個縣級中等城市,以及無為、霍邱、舒城、樅陽、定遠、靈璧、宿松、寧國、碭山、泗縣、天長、界首、廣德、桐城、明光、望江、五河、東至、固鎮、南陵、含山、郎溪等22個縣級I型小城市,大力提高縣城集聚產業和人口能力,發展成為產城一體、宜居宜業、功能齊全的縣域中心城市;
特色小城市13個:支持金寨、岳西、霍山、太湖、潛山、歙縣、黟縣、祁門、石臺、青陽、涇縣、績溪、旌德等,發展成為文化積淀深厚、生態環境優美的居住和旅游目的地。
讓農民“可進可退”
“對農村權益的眷戀、在城工作的不穩定以及所面臨住房難、子女上學難等現實問題,導致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意愿不強!笔“l改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我省將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便利性、歸屬感、獲得感。
為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我省將堅持存量優先、循序漸進,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率先在城鎮落戶。增強農業轉移人口在城落戶意愿,全面實行設區市范圍內本地居民戶口通遷制度。以城中村、城郊、開發區、大型工礦企業等區域為重點,推動有條件的地區農業人口成建制轉為城鎮戶口。完善居住證制度,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城鎮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平。
進城有保障,返鄉有退路!兑巹潯愤表示,將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機制。完善進城落戶農民農村資產權益。充分保障進城務工和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保護農業轉移人口的返鄉退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支持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
通過全面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省力爭至203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以上,其中,合肥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長三角中心區8市平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達到80%以上,皖北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0%左右,新型城鎮化基本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