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高嶺鄉以農民夜校為平臺,通過以集中學習、專家講解、上門助學等方式積極開展政策宣講、技能培訓、創業謀劃等培訓,“農民夜校”已成為了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明法理、守紀律的新型農民的重要平臺。
477b2f7ed25c4c8bfd4806082c021c63.png (326.44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3-27 13:00 上傳
春天,雨水不斷,燈亮了,小村暖了。
晚上八時,高嶺鄉高嶺村菜園組群眾家中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農民夜校”進行“移風易俗”宣講準時開課,第一場有10余名黨員干部參與。
“知道今天有夜校開班,我吃過晚飯就過來了。”村民離夜校遠,趕到后與同樣早早到來的村民聊了起來。唐旺德和村里的大多數中年人一樣一直在外務工,由于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沒有多少事干的唐旺德急切想找到一條新的致富路子。
e38a4ec38316e7bef6a7a121149949e4.png (209.78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3-27 13:00 上傳
除了講解“移風易俗”政策,夜校內容也是包羅萬象,涉及各種民生問題。“農家樂該怎樣裝修?”“怎樣才能吸引客人?”“有哪些事項需要特別注意?”……“學員們”一一拋出心中的疑惑,與“夜校”干部展開討論,得到滿意答復后才算完。“政策講得明白、講得清順,我們很滿意。”下課后唐旺德笑咪咪說道。
高嶺鄉“農民夜校”今年將長期開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集中學習,讓群眾第一時了解黨的方針政策、致富信息等。“丑橘是特色產業,有興趣的鄉親可以試試,我們會提供各種支持。”明天要去楓林村“農民夜校”上課,鄉振興辦主任楊勇正在認真準備講稿。
高嶺鄉結合村情民意、政策講解、產業發展需要,從技術專家、致富能人中擇優聘請到“農民夜校”擔任專兼職教師,多渠道滿足夜校師資需要,確保了每所“農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對固定、素質較高的講師。同時參考普通學校,細化對授課老師的考核方案。課前必須備課,課后有老百姓的評價打分。
3b892d90fd523479b1b546106177cdef.png (285.12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3-27 13:00 上傳
“為了這次上課,我都準備了一個多禮拜,很多地方改了又改。”鄉綜治辦主任黃勻勻要為青云村農民夜校上課,課前他邊整理上課資料邊說。
“利用夜間把老百姓、養殖大戶、土專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實行送教上門,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汪沖村第一書記石金鎖把最新的農作物養殖病蟲害防治相關視頻文字資料上傳上傳到微信群。
高嶺鄉針對群眾分散居住、集中不便的特點,依托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開辦“網上夜校”,以“每周發布一次政策動態、組織一次政策學習、開展一次討論交流”的形式開展教育教學,定期不定期的上載專家講座、遠程教育視頻,發布中央和省、市、縣關于鄉村振興的新政策、新措施,開展在線問題解答,隨時保持與群眾的全程聯絡,做到生產、學習兩不誤,實現了學習隨時實地。
d6bf1d241072ed0bc210ce475de723b2.png (345.94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3-27 13:00 上傳
“趁著下雨天,大家把近期產業發展等相關資料送到老百姓家中,特別是行動不便的老人,要為他們講清楚。”小雨淅淅,在初春顯得還是有些寒冷,道路也更加濕滑,高嶺鄉“農民夜校”送教小分隊不管刮風下雨都會準時出發。
“針對全鄉特殊環境,對本地群眾生產生活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摸排,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群眾開展結對幫扶、送教上門學習活動,很有必要,是踐行‘一改兩為五做到’的具體實踐,推動夜校延伸入戶、覆蓋到人,確保教育學習不漏戶、不漏人、不漏學,全力辦好為民實事,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嶺鄉黨委副書記胡鋒說。
“農民夜校”激活“造血能力”,截止目前,全鄉7個村“農民夜校”已全面開班授課,培訓群眾達1000余人次。(融媒體記者 司舜 通訊員 嚴茂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