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樹成蔭的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有著兩口面積很大的水潭,潭邊樓廓林立、楊柳依依;潭水幽靜而透明,樓廊、楊柳等倒影清晰如畫,微風一吹,搖曳生姿,煞是好看。洲頭鄉金壩村黨總支書記石衛東介紹,這兩口水潭分別有著一個好聽的名字:古龍潭、新龍潭。
近年來,洲頭鄉金壩村堅持以“清臟、治亂、增綠、控污”為重點,著力使一處處臟點變景點、一塊塊洼地變產業,把轄區打造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微信圖片_20220413092605.jpg (191.34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3 09:26 上傳
石衛東介紹說,古龍潭是在明朝年間長江洪災沖積形成的一口水潭,距今650余年歷史,水面達60余畝,無論多么干旱,里面的水從未干枯過,至今水有多深仍是個謎。新龍潭是建國后興修的一口占地面積達10畝的池塘,距離古龍潭不足1000米,坐落在居民區。以前,古龍潭周邊是一片荒蕪的洼地,由此使古龍潭成為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新龍潭由于缺乏治理,水色渾濁,水面上常年漂浮著生活垃圾和水草;岸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嚴重影響了當地的人居環境。
微信圖片_20220413092608.jpg (137.9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3 09:26 上傳
2016年以來,金壩村緊緊抓住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六亂”整治、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機遇,對古龍潭、新龍潭進行全面治理,清除水面上的陳年水草和垃圾,以及岸邊的雜草雜木和垃圾,并圍繞岸邊興建了用青石、鵝卵石鋪砌的觀光步道,以及休閑長廊;栽種了柳樹、銀杏樹、紅楓、梅花等花卉苗木;在水里栽種了荷花、茭白等多種水生植物;對古龍潭周邊荒蕪的洼地進行了改造,已建成600余畝的苗木基地1座,年出產四季桂球、瓜子黃楊球、紅葉石楠球等苗木1.3萬株。
“真沒想到,現在這兩個地方都成了景點,每天有不少的外地游客來我們這兒賞景。”春天賞柳,夏天賞荷,秋天賞楓,冬天賞梅。四季有景、處處是景。在古龍潭旁邊生活了50多年的劉象火,見證了古龍潭、新龍潭的落寞與繁華。每天傍晚,他和老伴都要圍繞古龍潭、新龍潭的觀光步道走上一圈。如今,或清晨或傍晚,在觀光步道上散步健身,已成為金壩村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
曾經不起眼的古龍潭、新龍潭,現如一眼眼活泉,激活了金壩村綠色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金壩村以古龍潭、新龍潭為中心,通過落實“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多主體聯動機制,共發展苗木種植、葡萄種植、黃桃種植、小麥種植等綠色龍頭產業7個,種植總面積5800畝,年創總產值9000余萬元。
微信圖片_20220413092611.jpg (137.46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3 09:26 上傳
水潭變景點,洼地變產業。水清岸綠的“水資源”,讓獲得“全國最美宜居村莊示范村”“國家級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安徽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安徽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安徽省綠色森林村莊”“安徽省最美宜居村莊”“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的金壩村,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孫春旺 周美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