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雨時節農事忙。走進宿松縣稻產區,秧棚泛綠,機器轟鳴,一臺臺拖拉機在田間穿梭,為再生稻秧苗能夠在水田里得到順利機插提前做好準備。 近年來,宿松縣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地處長江北岸的資源稟賦,通過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和生產模式,助力“兩強一增”行動落地生根,讓更多農業項目資源為糧食生產賦能,實現糧食生產增產增效。202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15.65萬畝,總產量40.45萬噸,均排名安慶市第一。 科技服務,護航糧食生產。 “你看,這片麥田的小麥葉色偏黃,褪色現象明顯,要及時追肥,促弱轉壯。”4月21日,宿松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胡志誠,像往常一樣來到坐落在該縣復興鎮占巒村的“三大主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實地指導農戶做好小麥的田間管理工作。 ![]()
針對春季農業生產需要,宿松縣農業農村部門及時啟動以包村聯戶服務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胡志誠和同事們每周都要輪流奔赴全縣農業生產一線,指導農戶春耕田管,每奔赴一地都會針對當前地塊苗情情況給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進村、入戶等方式深入田間地頭現場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和培訓;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微信等媒介,做好春季農業生產技術線上指導、培訓和咨詢服務等工作。 據了解,目前,宿松縣農業部門已在全縣糧食種植示范區域共設立22個苗情監測點、11個病蟲害監測點和8個土壤墑情監測點,常年安排技術員開展定點監測工作,實時掌握小麥、水稻、油菜等糧食作物的生育進程及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及時提出相應管理措施,現場指導農戶加強田間管理,通過“保姆式”服務,護航糧食生產,著力減少和規避糧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帶來的各種風險。 時下,小麥正值灌漿期。今年,在復興鎮占巒村“三大主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共種植小麥4000余畝。“你們看,這里的小麥長勢一片大好,今年的小麥又是一個豐收年。”在胡志誠眼里,一株株抽穗的小麥,孕育了一片片豐收的希望。胡志誠介紹,2021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為19萬畝,平均畝產量為280公斤;依照小麥目前長勢,預計2022年小麥平均畝產量能達到290公斤。 機械作業,提速糧食生產。 程菊娟是宿松縣水稻種植大戶之一,從2013年起就發展產業化、專業化、機械化種植水稻,創辦的宇潤生態農業種植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社,在國家農機補貼資金的扶持下,已購置播種機、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插秧機、植保飛機等現代化的農機設備19臺(套),并建有兩座育秧工廠。今年,共種植再生稻4200畝、單季稻1000畝。 ![]()
“這些再生稻秧苗,都是通過育秧工廠培育出來的,再過十幾天,就可以通過插秧機插秧了。”在程菊娟建立在五里鄉六圩村的13座育秧大棚里,種滿了再生稻秧苗。程菊娟說,一臺插秧機每天可插40畝秧苗,相當于人工40人的工作量,大大節約了勞動成本。 從最初的人工耕作到育秧、插秧、施肥、治蟲,再到收割、運輸,全程機械化,程菊娟嘗到了機械化種稻帶來的甜頭。她為機械化種稻算了一筆增收賬:手工種稻成本高,僅插秧、收割兩項花費每畝合計500多元。相比之下,機械化種稻成本低,插秧、收割兩項成本每畝只需220元左右,每畝可省錢200多元。 “正是有科技為依靠,有惠農政策的扶持,才提高了廣大農戶發展糧食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積極性,才成就了我縣發展專業化、機械化種植水稻的農業生產格局。”宿松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余菽華介紹,截至目前,全縣農機化總動力52.2萬千瓦,比2021年增長4%;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谷物烘干機、機動植保機械、植保無人機等機械的擁有量已達到26000臺,比2021年增長32.2%;規模化發展小麥、大豆等作物種植,都全程實現機械化;全縣50畝糧食種植大戶由2020年1500余戶發展到1870戶。2021年,全縣水稻種植總面積69.42萬畝,比2019年增加2.45萬畝;共出產水稻30.04萬噸,比2019年增加1.27萬噸。 結構升級,優化糧食生產。 水稻種植品種由過去單季稻種植,發展到再生稻種植;水稻種植結構和生產模式由過去單一水稻種植,發展到“稻蝦連作”、“稻蛙共生”和“稻鴨共生”種養。 余菽華介紹,宿松縣糧食生產的變化和升級,得益于該縣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穩定產能、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的建設思路。破涼鎮五谷村水稻種植大戶李文波,是宿松縣綠色發展水稻生產的實踐者和受益者之一。 ![]()
在李文波建設的水稻種植基地里,共種植單季稻480畝、再生稻520畝;在種植單季稻過程中,他每年都養殖了1000余只肉鴨,實行“稻鴨共生”種養模式。 李文波說,“稻鴨共生”種養模式是以鴨子捕食害蟲代替殺蟲劑,以鴨子采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子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代替化肥,通過這種種養結合,促使水稻生產從主要依靠化肥、農藥(除草劑)轉為發揮水田綜合生態功能;同時,通過以田養鴨、以鴨促稻,使鴨和稻共棲生長,不僅綠色、生態、環保,而且可以實現稻、鴨雙豐收。而“稻蝦連作”種養模式有所不同,這種模式不僅能達到“一水兩用、一田兩收”的生產效能,而且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能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物肥,種出來的稻谷不但品質好,而且產量高,平均畝產量可達1400余斤。 “傳統的雙季稻種植,不但兩季都要施農藥,還要進行兩季的插秧;引進再生稻后,既省去了施農藥次數,又省去了第二季的插秧,收益也大大增加,真是一種兩收。”2021年,九姑鄉楊茂村水稻種植大戶朱術全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引進“徽兩優1898”特色再生稻品種,種植了200余畝,平均畝產量1500余斤,畝產值比單季稻高出500元,且加工出來的大米,因為品質更加綠色環保,每斤價格比其他普通大米高出五毛錢。朱術全對種植再生稻帶來的收益,逢人就夸。 在實行多元化生態種植模式的同時,該縣在糧食主產區大力推進“三大主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通過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設置誘捕器等智能化器材,實現對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減少對糧食作物的農藥使用量,提高糧食品質。已在全縣設立“三大主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14個,安裝各種綠色防控器材9萬余件。 通過發展綠色農業種植,宿松縣出產的優質糧油產品,其數量和質量,都逐年呈“雙遞增”態勢,81家糧食種植大戶生產的糧油產品,均通過市級以上綠色食品認證。 夯實基礎 ,振興糧食生產。 道路、排澇溝渠全部“硬化”,機井、塘堰設施配套“標準化”……農田里,機聲隆隆,人影晃動,到處是一片忙碌的生產場景。而在半年前,出入農田的主干道是一條狹窄且長滿野草的土路,不少農田被拋荒。 “因為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沒有人愿意到我村來流轉農田,不少農田因為沒人種植而拋荒,看著一塊塊被荒掉的農田,我們心里十分著急。” 對于下倉鎮東興村今天的變化,該村村委會副主任徐記平有著深刻的感受。 ![]()
2021年11月,宿松縣農業農村局投入620萬元項目資金,在下倉鎮東興村深入推進占地3100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經連續五個月的緊張施工,已修建砂石路5.3公里、清淤池塘6口、修筑溝渠8900米,3座成片的高標準農田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建成的3100畝高標準農田,都被外地慕名而來的糧食種植大戶承包了,現在,村里不但沒有一塊農田被拋荒,而且每家流轉出去的農田都能獲得每畝300元的租金,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婦女,還能在承包大戶那里找到就業崗位。”高標準農田建設給東興村帶來的經濟效應,讓徐記平欣喜不已。 高標準農田建設給東興村帶來的變化,只是宿松縣農業部門在全縣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碩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宿松縣農業部門緊緊圍繞“優化耕地結構、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的發展思路,在全縣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使“小田變大田、低產量變高產量”的發展目標一步步變為現實。“十二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88.5億元,共建設高標準農田59萬畝,讓一塊又一塊、一片又一片曾經處在“沉睡”狀態的農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希望。 以農田高標準建設,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據了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牽引下,宿松縣土地產出率、糧食生產效益均得到顯著提升。 余菽華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土地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措施。宿松縣將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廣大農民切實感受到黨中央為農村謀發展、農民謀幸福的信心和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