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宿松縣復興鎮,聳立在耕地里的一排排水泥柱,隨處可見;水泥柱上,纏繞著一根根翠綠的藤蔓,吸引著路人的目光,儼然成為復興鎮“美麗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 ![]()
“在把瓜蔞的藤蔓纏繞在塑料爬藤繩上時,千萬不要將藤蔓的枝頭弄壞了,否則會影響瓜蔞后期的產量。”5月10日上午,宿松縣明中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方明中來到該縣復興鎮高屯社區瓜蔞種植基地,指導當地農戶正確地將一根根瓜蔞藤蔓纏繞在塑料爬藤繩上。 宿松縣復興鎮高屯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哲江介紹,年近五旬的方明中,是復興鎮瓜蔞產業的致富帶頭人。2005年3月,方明中在朋友的介紹下,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從浙江長興縣引進300株吊瓜苗,將其全部種在自家的6畝耕地里,令他沒想到的是,當年9月份,6畝地的吊瓜都獲得豐收,平均畝產干吊瓜籽200余斤,當時雖然每斤只賣到了18元,但畝產值達到了3600元,經濟效益遠遠超過棉花、大豆等傳統經濟作物。嘗到種植吊瓜帶來的甜頭后,方明中更加覺得種植吊瓜大有“錢景”可為,特別是通過走訪外地種植吊瓜的大戶,得知種植瓜蔞的經濟效益要比種植吊瓜的經濟效益高,因為瓜蔞的產量要比吊瓜的產量高,且瓜蔞全身都是寶,瓜瓤、瓜皮、瓜根均為上好的中藥材。2010年,他從當地農戶手中流轉30畝耕地,并從外地引進9000株瓜蔞種苗,發展瓜蔞種植產業;當年平均畝產干瓜蔞籽300斤,平均每斤賣到了20元,畝產值達到了6000元。 ![]()
經過一年的嘗試,方明中對規模化發展瓜蔞種植產業更有信心了。2011年,他在復興鎮黨委政府和高屯社區“支居”兩委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明中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并以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提供化肥農藥、統一收購的經營方式,帶動當地農戶發展瓜蔞種植產業。但方明中和他的合作伙伴仍不滿足,為了幫助農戶從瓜蔞種植產業中獲得更多的收益,2020年,明中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投入200余萬元,建造了一棟深加工瓜蔞籽的現代化廠房,購買了一條生產成品瓜蔞籽的生產線,使每斤干瓜蔞籽經過篩選、炒制、挑選、包裝等工序形成成品后,在市場上都能賣到28元左右,除去成本,其純利潤要比以前多出5元左右。同時,為成品瓜蔞籽品注冊了商標。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復興鎮高屯社區共有110戶農戶發展種植瓜蔞,種植總面積達到1500畝。2021年,合作社共生產成品瓜蔞籽22萬斤,銷售額616萬元。 “種植零風險,勞動強度低,不愁賣,每年還能凈賺八九萬元,上哪兒找這么好的種植門路。”在宿松縣明中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高屯社區脫貧戶吳其發從2017年以來,每年都要種植20畝的瓜蔞。如今,在吳其發眼里,一排排水泥柱撐起的不止是一根根藤蔓,還有一片片擁抱美好生活的希望。 ![]()
據了解,近年來,復興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瓜蔞產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優勢,以打造瓜蔞產業示范區為抓手,積極引導全鎮農戶整合閑置土地資源擴大瓜蔞種植面積,做大做強做優瓜蔞產業,讓瓜蔞產業在全鎮遍地開花。截至目前,全鎮瓜蔞種植戶已發展到133戶,種植總面積2100余畝。2021年,全鎮共出產干瓜蔞籽63萬斤,創總產值1260萬元。 小瓜蔞變身“金瓜瓜”,牽出“富民強鎮”大產業;讓復興鎮村級集體經濟強起來,讓廣大群眾的“小日子”美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孫春旺、徐宿海) 來源:縣黨員電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