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姑嶺,是宿松縣下轄的一個鄉治所在地,靠山濱湖,在縣城東南部,離縣城18公里。是原九姑區公所駐地。九姑區公所遷址向陽嶺后,一直是九姑公社和九姑鄉治所在地。
在宿松縣的區劃版圖上,出現九姑區的名字,是在1940年,民國政府將聯保制改為區鎮鄉保甲制開始的,解放后,縣人民政府依舊沿用了區行政建制。
九姑嶺作為地方政府所在地,雖然只有82年的發展史,但九姑嶺作為地名,早在清代就誕生了,至今擁有近280年以上的歷史。
根據本地民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早在淸朝雍正年間,也就是公元1730年左右,在如今出九姑嶺東街2里左右的楊茂嶺,有一戶余姓人家。這位姓余的老人,一生子女眾多,共生有10個子女。
這位老人的第九個孩子,是一名女孩,大家都叫她“九姑娘”。九姑娘美麗漂亮,對人熱情,深受村鄰喜愛。
但九姑娘命運不佳,天生身體瘦弱,更倒霉的又是在紅紗日出生的。古代迷信“男人紅紗刀下死,女人紅紗產后亡”。就是說女人紅紗日出生,在那個接生技術落后的年代,產婦會因難產而亡。所以古代有不少紅紗日出生的婦女,會采取終生不嫁。
九姑娘的父母對這位出生于紅紗日的小女兒,既疼愛她,又擔憂她,擔心自己百年之后,不嫁的女兒生活成問題,就想為女兒謀個生活出路。
在離家兩里多的地方,有一座山嶺,是對家嘴和周家灣兩地人的必經之路。這位余老人就在這座山嶺路邊,給女兒搭建了一個茶棚,讓九姑娘在路邊賣茶營生。
九姑娘心腸好,對待窮人富人、大人小孩都一樣客氣招待,生意很紅火。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九姑娘去洲地走親戚,在回家的途中,到了千家嶺時,可能是路途勞累所至,突發急病而亡。
千家嶺一帶的居民,把九姑娘安葬在一處空地處。兩年后,這位九姑娘顯靈,人們有求必應。
千家嶺周圍的居民,紛紛捐資捐物,在九姑娘墓地邊建立廟宇,名為九姑廟,人們把九姑娘奉為神靈,尊稱為“九姑娘娘”。這廟經過后人的多次修建,至今還在那里。
此后,九姑娘娘的茶棚旁,漫漫的增加了住戶,人們就把這里叫九姑嶺。直到近代政府把這里作為治所,并沿用了九姑娘九姑的名字。九姑嶺還誕生了幾個有名的商號。
九姑嶺在撤區并鄉前,一直都是非常熱鬧的集鎮。憑借大官湖豐富優質的水產資源,九姑是美麗的魚鄉,勤勞的漁鄉。吸引著縣內外的商客。
以前,九姑嶺的鞭炮業很發達,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炮,并帶動了遠近村民做炮,銷往省內外的鞭炮,擴大了九姑嶺的知名度。后因安全問題被叫停。
更奇的是,九姑中學,作為縣內一所普通中學,連續近10年升學率居全縣同類學校之首,九姑中學走出的學子,有許多都是國家的頂尖人材。
九姑嶺老街分東街、南街(又叫下嶺)、西街三條老街,街道狹窄,大一點的車輛無法從街上行駛。在三條街的交匯處,是以前九姑嶺最繁華熱鬧的地方,獨家經營時代,供銷合作社就座落在那里。
九姑嶺老街由于不適宜現代交通,在老街的外圍重新建成了新街。新街全一色的高樓,街道寬,與老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九姑因遠離省道,繁榮被附近省道貫穿全境的千嶺鄉治向陽嶺贏去,但有意思的是,向陽嶺上其郵政所、血防組、糧站、供銷社等單位,卻還依然帶著九姑的頭銜。
九姑嶺因九姑娘娘而得名,今后會因九姑人的努力而聞名。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