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無肉不歡的人來說,何以解憂?唯有大口吃肉吧。
一口咬下去,豐沛的肉汁充盈口腔,肉香四溢,那美妙的滋味讓人無法自拔……明知道吃太多肉不利于健康,肉食愛好者還是很難管住嘴。
近期,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發表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吃肉和25種常見疾病相關。
ba65108ec39a4eaf1a5fae02f48d060e.gif (5.71 MB, 下載次數: 15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常吃肉”與25種病關系密切
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通過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未經加工的紅肉和加工肉攝入總量較多會與25種疾病(癌癥除外)的高風險相關,比如缺血性心臟病、肺炎、憩室疾病、結腸息肉、糖尿病、出血性卒中。
a076a2fa19c40eff56651b43b2fe56fc.jpg (81.66 KB, 下載次數: 1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了從2006年至2010年納入英國生物樣本庫的474985名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數據,隨訪至2017年(平均隨訪8年)。研究者收集了基線時受試者的蔬菜、水果、谷物以及肉類攝入情況,肉類具體細分為未加工紅肉、加工肉類和家禽肉類。
在隨訪期間,統計了受試者25種疾病的發病情況,包括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關節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研究人員發現,未經加工的紅肉、加工肉、家禽肉攝入量與多種疾病風險相關:
- 大量食用未加工紅肉和加工肉類與更高的缺血性心臟病、肺炎、憩室病、結腸息肉和糖尿病風險相關;
- 較多的禽肉攝入與胃食道反流病、胃炎和十二指腸炎、憩室病、膽囊病和糖尿病的較高風險相關;
- 大量攝入未加工的紅肉和家禽肉與較低的缺鐵性貧血風險有關。
23a4320773f2a5027ab72fad44d67865.jpg (69.63 KB, 下載次數: 15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cf72002942c8b5eedd2308e4915420d4.jpg (70.53 KB, 下載次數: 1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48d75641b07c9028bbee1d7b069927f2.jpg (68.54 KB, 下載次數: 13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008326b98e56ca2c966065e7919b8859.png (180.18 KB, 下載次數: 1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這項研究提示我們可以通過減少肉類攝入來預防某些疾病的發展,同時提示素食主義者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足夠的鐵。
肉,健康的必需品
有些人看見肉就想到鼓起的肚腩、升高的血脂、致癌的恐懼,不敢動筷子;有些老年人,更是怕加重慢性病而戒肉食素。其實,肉對健康不是可有可無,不吃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免疫力降低 雖說肉類和植物類食物均富含蛋白質,但肉中蛋白質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如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記憶力衰退等。
內分泌失調 脂肪是人體激素分泌的原料。長期不吃肉,飯菜油水太少,可能導致脂肪攝入不足,進而影響激素分泌,造成女性的月經不調、不孕等問題,還會加速人的衰老。
缺鐵性貧血 肉中所含的鐵是血紅素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是人體鐵的重要來源。蔬菜中的鐵吸收量只有1%,而肉類中的鐵可達到10%~25%。不吃肉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
c68d7b15998880455e77d47acb61f161.jpg (102.82 KB, 下載次數: 16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皮膚變粗糙 肉類食物還是B 族維生素和維生素 A、維生素D等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膳食來源。長期不吃肉,這些維生素也面臨攝入不足的風險,可能導致皮膚干燥粗糙、患上骨質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結石 不吃肉的人,膳食一般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其通常含草酸,易與體內的鈣結合,形成結石。
《中國膳食指南(2016)》對不同人群動物性食物也劃出了推薦攝入量↓↓
b9a8de951cd70c1d49f305b9e5956c44.jpg (77.92 KB, 下載次數: 1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肉的選擇上,提倡吃瘦肉,肥肉可以吃,但要控制量,在以下6個時期是最該攝入肉類的:
缺鐵性貧血期 缺鐵性貧血雖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但一般情況下是由飲食不合理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應增加瘦牛肉、瘦豬肉、瘦羊肉的攝入。
生長發育期 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營養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了肉類,以保證蛋白質供應。為延緩肌肉衰減,老年人也要保證肉類的充足攝入,推薦吃瘦肉、海魚。實在不喜歡吃肉的話,要喝奶、吃雞蛋。
孕期 此時的女性營養狀況不僅關乎自身健康,還影響胎兒的發育。從孕中期開始,胎兒生長發育加速,營養需求增大,建議孕婦在這個階段每天增加50克動物性食物,比如魚肉、禽肉、蛋類、瘦肉等。
9b3f903ce29d07068b5994a6c91600e0.jpg (55.37 KB, 下載次數: 1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到了孕晚期,每天應增加125克。如孕婦肥胖,患高血壓、糖尿病,則應在醫師指導下飲食,不要盲目進補。
哺乳期 媽媽營養好,乳汁才會好。動物性食物可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建議此時每天增加80克的動物性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媽媽飲食過于油膩,乳汁脂肪含量就會升高,寶寶比較容易長胖。
減肥期 很多人認為減肥時不能吃肉,這是錯誤的。不吃肉雖然能暫時瘦下來,卻會造成皮膚黯淡松馳,得不償失。建議減肥者不必減少動物性食物,白天適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雞肉等脂肪含量較少的肉類,晚上少吃。
健身期 肌肉纖維主要由蛋白質構成,長時間運動會使肌肉處于分解狀態,如不及時攝入充足優質蛋白為肌肉修復提供原料,就練不出好身材。
健康吃肉記住“四多四少”
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A、B族維生素、鐵、鋅等營養素,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攝入不均衡、過量,會增加疾病風險。想要健康吃肉,注意“四多四少”。
多吃白肉
少吃紅肉 白肉脂肪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魚類,含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利于預防心腦血管病,每周以280~525克為宜,最好清蒸。魚頭、魚鰓、內臟等部位污染物含量相對較高,建議少吃。
560ecea38c9dc75a22cbaa143557dd55.jpg (188.4 KB, 下載次數: 1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3-24 08:52 上傳
多吃鮮肉
少吃加工肉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經常吃培根、火腿、咸肉、臘肉等加工肉制品,會增加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癌癥風險。建議采購新鮮的肉,不得已吃加工肉制品時,可先在開水里煮一下再瀝干,以減少鹽分,然后再烹飪。建議搭配新鮮蔬菜食用。
多吃瘦肉
少吃肥肉 肥肉成分主要是脂肪,血脂高者一定要少吃。瘦肉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及鐵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建議少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紅肉。
多低溫烹調 少油炸煎烤 采取煎、炸、烤的烹調方式時,油溫會達到180~300℃,高溫不僅破壞營養素,還會產生有害物質。比如,燒烤、煎炸魚類、肉類時,會產生大量多環芳烴類和雜環胺等致癌物。建議烹調肉類時,采用蒸、煮等低溫方式。
來源: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