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跨長江淮河的安徽目前已進入主汛期、梅雨期,預計12日起全省持續性大范圍降雨,防汛形勢引發社會關注。今年的雨情是何趨勢?去年洪水造成的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得如何?備汛有哪些特點?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6月1日,安徽省進入主汛期。10日,安徽南部地區進入梅雨季,較常年偏早6天。
9351b27cd5b69e38148ee97679a6ec5d.jpg (169.21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3 10:32 上傳
資料圖(來源:視覺安徽)
記者從安徽省氣象局了解到,預計12日起全省有持續性、大范圍陰雨天氣。安徽省氣候中心預測科科長程智給記者翻看了往年的氣象記錄!疤崆叭朊凡⒉缓币姡暌渤霈F過類似情況。”程智說,這并不意味著降水量會增多或出現汛情。
“從目前大氣環流形勢來看,發生全省范圍的洪澇災害可能性較小。”安徽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姚晨說,6月中旬,安徽淮北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多5成至1倍,大別山區和江南北部偏多4成至6成,江南南部較常年略偏多。
氣象專家提示,近期需要警惕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導致的局地受災,山區則需要防范地質災害。在主汛期,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時刻繃緊防汛這根弦。
據去年汛后統計,安徽省需修復的水毀水利工程有18530處。
“全省各地積極搶抓工期,加大資金、力量投入,全力修復水毀水利工程。18530處水毀水利工程目前完成修復任務,主汛期前282處‘開口子’工程復堤復壩,做到工程準備到位!卑不帐∷麖d有關負責人說,早在去年8月初,全省汛情稍趨穩定,該廳迅速啟動堵口排水、水毀工程修復工作,工程防洪能力得到恢復提升。
為做到“有備無患”,安徽省還修訂完善各類方案預案,復核125座大中型水庫汛限水位,修訂淮河王家壩等30個站點水文預報方案,做到方案預案準備到位。
4909bfd208f13faf7dabc3d03572f784.jpg (107.59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3 10:32 上傳
資料圖(來源:視覺安徽)
“黑科技”也助力防汛備汛。安徽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說,該省已實現小型水庫雨水情自動測報全覆蓋,依托移動運營商開展無固定對象預警測試部署,組織開展蓄滯洪區專項檢查,做到水庫安全度汛、山洪災害防御、蓄滯洪區安全運用準備到位。
主汛期到了,淮河流域防汛備汛工作進展如何?
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劉國平介紹,去年淮河汛情后,流域各地及時開展水毀工程修復工作,結合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采用高密度電法、探地雷達等方法對堤防工程險工險段進行隱患探測。利用水庫運行管理信息系統、堤防水閘基礎信息數據庫等信息化系統,持續推進水利工程動態化、精細化管理,提高監測預警和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淮河防汛措施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突出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二是構建淮河正陽關以上流域洪水預報調度一體化系統,實現了洪水監視預報調度會商業務的全鏈條在線協同。
“我們將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堅決守住水旱災害風險防控底線。”劉國平說。
省防辦省減災辦下發通知
科學有序應對 保障度汛安全
6月11日,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省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細化防范措施,科學有序應對,全力做好梅汛期防汛救災工作,確保度汛安全。
據氣象部門預報,6月12日起,全省有持續性、大范圍陰雨天氣,其中 13日至14 日沿淮淮北地區西部和淮河以南部分地區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電、短時強降水和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進入梅汛期,防汛步入實戰階段,責任落實必須首先保障。通知指出,各級防汛行政責任人要上崗到位,加強關鍵時期、關鍵節點會商研判,精準把握重點區域,緊盯重點時段,提前動員部署,及時啟動響應,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端午假期和“七一”前后,慶;顒佣、人員流動大,各類風險交織疊加,要加強應急值守,確保安全平穩。
強化預報預警,可有效贏得寶貴時間。通知要求,要特別關注小尺度強對流天氣,提前發布預警信息,擴大預警受眾面。偏遠地區基層干部要采取上門入戶等方式提醒群眾防范。要進一步強化山洪、地質災害短臨預報預警,提前組織人員轉移。
圍繞轉移避險和巡查防守,通知要求,要堅持主動避險、提前避險,果斷組織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區、低標準圩口、出險圩口、小型水庫下游、低洼地帶、城鄉危舊房屋等洪澇高風險區內群眾轉移,做好涉山涉水景區、臨水臨山交通、建筑工地、高空作業、工礦企業等安全管理,確保人員安全;工程管理單位要加強超設防水位堤防和高水位運行水庫巡邏查險,堤防防汛行政責任人要按照規定,及時組織人員上堤查險,確保險情早發現、早處置;統籌調動搶險救援力量和物資裝備,前置重點區域、部位,確保突發險情災情時能夠快速響應、及時到位、高效搶護。
通知還強調,要強化災害處置,遇突發自然災害,要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溝通匯報、第一時間派出人員趕赴現場、第一時間落實處置方案,做好搶險救援和應急救助各項工作,防范次生災害,防止造成事件擴大,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受災地區人心安定,社會秩序穩定,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
記者:王弘毅
綜合:新華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