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謀劃策“參謀員”。常態化走訪調研幫扶村、助殘基地和相關企業,探索“一對一”結對式幫扶機制,安排1名干部駐村服務,走訪相關企業和助殘基地20次,解決問題11個。堅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引導幫扶村發展特色產業,爭取65萬元社會扶貧資金發展茶園200畝,協助幫扶村發展油茶、白芨中藥材種植等項目,其中光伏發電項目帶動87戶村民和殘疾人家庭年均增收 0.3 萬元。
貼心幫扶“服務員”。深化“一網、一門、一次”改革,依托市“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通過流程優化、信息共享,將涉及殘疾人就業、創業和用人單位超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等方面原有環節合并優化,最大限度簡化業務辦理流程,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拓展殘疾人就業渠道,開發223個公益性崗位,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181人。常態化開展職業技能集中培訓和“送培訓下鄉”,去年以來累計培訓333名殘疾人,并成功幫助7名殘疾人實現自主創業。運用省、市殘疾人就業扶持資金,投入68.1萬元扶持1個殘疾人就業扶貧基地、17個“陽光大棚”設施農業項目和192名殘疾人創業就業。
紓憂解困“銷售員”。將消費幫扶納入重點工作內容,常態化對所幫扶村、“陽光大棚”、助殘基地產品銷售情況摸底,實時掌握準確情況,幫助協調聯系商家,千方百計拓寬銷售渠道,累計幫助推介銷售蘑菇4000斤、茶葉40斤、葛根粉1000斤、豬肉430斤和雞蛋1000個。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支持幫扶村平臺建設,推行“電商企業+特色農產品”和旅游電商扶貧模式,其中旅游電商扶貧模式帶動7 戶 ,戶均增收 0.6 萬元以上。(縣殘聯 何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