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合肥晚報報道 去年底,科技部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沿江創新發展帶。”在這方面,安徽高度重視沿江創新帶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努力為推進皖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交流合作】
持續推動沿江五市與滬蘇浙高校間合作
長三角區域高校資源豐富。為了推動長三角高校創新資源交流合作,安徽出臺行動計劃,支持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市引進滬蘇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設立分支機構。同時,設置了滬蘇浙一流大學設立分支機構及高校合作交流推進工程專欄。
目前,安徽已經與滬蘇浙正式簽署協議,成立了長三角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內外科研機構在學科、科研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同時,安徽還推動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共建一流學科聯合體,推動與復旦、上海交大開展戰略合作。
下一步,安徽還將持續推動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等沿江五市省屬高校與滬蘇浙高校合作,支持長三角地區高校科研平臺與沿江區域高校加強合作、協同創新,提高沿江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整體水平,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學科布局】
6所高校新增10個特色學科專業
圍繞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經濟結構調整、新興產業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近年來,安徽省持續支持調整沿江5市高校專業結構。
一方面,支持沿江5市省屬高校建設面向所在市產業急需的專業學科群。其中,在2020年支持安徽工業大學等6所高校新增了智能感知工程等10個專業,這些新增的熱門專業,也是服務沿江5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急需的專業。
2020年,支持安徽師范大學等11所高校向教育部申報的一流本科專業中,冶金工程等26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55個專業獲批安徽省一流本科專業點。
另外,還指導沿江5市高校做好高校質量工程項目申報工作。2020年,安徽工業大學等11所本科院校和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16所高職院校共獲批了1986項質量工程項目。
接下來,安徽省還將支持皖江沿線區域高校對接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需求,加快建設特色學科專業集群;繼續支持沿江5市高校優化專業結構,并加大對沿江5市高校的項目支持力度。
【成果轉化】
在沿江五市新布局若干省產業創新中心
近年來,安徽積極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加快推進蕪湖機器人、馬鞍山高端數控機床、安慶化工新材料等沿江各市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支持龍頭企業聚焦產業鏈“卡脖子”問題,加大研發投入,全面提升創新攻堅能力。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傳統產業等領域,安徽在皖江區域先后認定了3個省產業創新中心。到去年底,皖江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200余家,建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80余家、眾創空間110余家;皖江區域已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4個。
今后,安徽還將加大支持力度,引導創新要素向沿江創新帶集聚,鼓勵和引導皖江地區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發投入,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江淮知識產權對接交易平臺等載體作用,推動和促進全省高質量科技供給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將不斷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完善省產業創新中心支持政策,指導第一批省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在沿江五市新布局若干省產業創新中心,支持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創新平臺】
圍繞重點產業組建更多“一室一中心”
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2018年,安徽省作出組建安徽省實驗室和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即“一室一中心”)的決定。目前,全省共組建了32家“一室一中心”32家。圍繞沿江創新帶(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全省已布局組建省技術創新中心5家,其中,蕪湖市3家、馬鞍山市2家。
此外,皖江區域還組建了省重點實驗室等省級創新平臺140余家;認定中科大先研院、蕪湖哈特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20個省新型研發機構。目前,沿江五市先后獲批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8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推動皖江區域科技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結合國家、省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安徽將穩步推進省級創新基地建設,加強“一室一中心”穩定運行和適度擴容,支持沿江創新帶有關市圍繞重點產業,培育組建“一室一中心”;積極探索新型研發實體運行機制,并在項目申報、平臺建設、人才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方佳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