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們種的124畝單季稻,里面沒一根稗子,株株稻禾都一樣高,每株稻禾上都長滿了稻穗……”9月6日,位于九姑鄉新安村宋坂組的生態水稻種植基地,金燦燦的水稻讓筆者深刻感受到了“智慧種稻”帶來的豐碩成果。
1.jpg (44.67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9-7 10:39 上傳
50出頭的宋臘梅,土生土長在九姑鄉新安村宋坂組,是生態水稻種植基地的創辦人。2015年3月,她看到村里很多的農田,因缺少勞動力耕種,加之生產方式的落后,導致不少農田處于半耕種半閑置狀態,沒能產生出應有的經濟效能,遂萌生承包農田、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想法。隨后,她在縣婦聯、九姑鄉婦聯的大力支持下,從當地600多個農戶手上,流轉了630畝農田,建立水稻種植基地,并成立沛思農作物種植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水稻種植產業。
“以前,播種、插秧、施肥、治蟲、除草,都靠人工,因為勞動力成本高,連續幾年都沒掙到什么錢!2019年,宋臘梅在縣婦聯、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投資100余萬元,購買了播種機、無人機、拖拉機、旋耕機、拉溝機、插秧機等機械,還在基地里建造了一座育秧工廠,安裝了20盞吸蟲燈,實現了水稻從播種、育秧、插秧,到施肥、治蟲、除草、收割整個環節的機械化、智能化生產,不僅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而且通過利用無人機施肥、除草、打藥和吸蟲燈治蟲促進水稻增產增收。
2.jpg (69.95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9-7 10:39 上傳
“無人機播種、施肥、除草、打藥,都要比人工均勻,在施肥、除草、治蟲上不留一點死角,效果非常明顯,現在種的水稻,找不到一根雜草。”大力發展“智慧種稻”,讓宋臘梅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去年,水稻平均畝產值超歷史紀錄,達1600元;按平均每畝增收200元計算,630畝要增收12.6萬元。
今年,宋臘梅積極響應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號召,將再生稻種植面積從去年300畝擴大到506畝。8月份,506畝第一季再生稻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量達到1300斤;宋臘梅安排4臺收割機收割,僅花三天時間就將它們全部收割上岸,并將其銷售一空。
“以前,家里一畝多農田,都是我和老伴自己耕種,只是解決了家里的口糧,自宋臘梅把家里的農田全部承包后,每年我通過在她那里就業,都能掙到2萬多元工資,還能拿到300多元的農田租金!痹谛掳泊,有十幾個像宋丙水一樣的農戶,通過在宋臘梅創辦的水稻種植基地就業,每年都能獲得15000元以上的經濟收入。
近年來,宋臘梅通過發展水稻種植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的同時,還堅持無償幫助村里修建和改造農田基礎設施。截至目前,先后投資60萬元,修建大橋1座、小橋6座,以及修建總長3公里的砂石路4條。
農村資源盤活了,農田增效了,老百姓增收了,鄉村更美了……九姑鄉新安村的變化,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和部門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智慧種稻”模式。如今,“智慧種稻”已成為引領九姑鄉實現鄉村振興的一種新型產業。(通訊員 孫春旺 徐向華)
稿件來源: 縣婦聯、公安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