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由農業農村部聯合省政府主辦的2021年長江水生生物科學增殖放流活動在蕪湖老海關盛大舉行。在放流的魚群中包括200余尾中華鱘。這也是我省首次集中放流這類珍貴長江生物。
中華鱘最大個體體長5米,體重可達600千克,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b35fcde21865c7f83c17f32e53ed10a5.jpg (49.2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據了解,此次放流品種除了中華鱘外,還包括胭脂魚、長吻鮠(wéi)、青魚等,共計十萬余尾,魚種均來源于省級以上水產良種場,種質資源優良,這些魚苗的放生將極大改善長江流域水生物結構和多樣性。
82cc23ff105345f52686be7c4a677fcc.jpg (63.8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093a43fac3db8c011d3b45aefe75270f.gif (113.4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過去增殖放流一般選擇四大家魚為主,為何此次放流的多是珍稀魚類?專家表示,主要是從提高增殖放流實效出發做出的調整。近年來我省加大了珍稀瀕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的放流比重,以促進珍稀瀕危水生生物野外種群的重建和恢復,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
8a46125ea3eef5b3f44cb3afe13e6ca9.jpg (115.03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長江魚更是“四大家魚”不可或缺的基因庫,開展人工投放魚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是豐富長江水生生物的重要手段。會上,漁政執法人員帶領各界與會代表進行長江“十年禁漁”宣誓,愛心人士代表發言。市民代表、護漁員代表、學生代表、漁政執法工作人員等各界代表完成所有魚種放流。
4fd5ca7176923cc8210f2c2b70e1dfe4.jpg (102.4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2021年以來,僅蕪湖市便開展各類增殖放流活動6次,共投放各類魚苗1556.65萬尾。其中淡水物種1521.65萬尾、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35萬尾。主要魚種有鰱魚、草魚、青魚、鳙魚、中華鱉、胭脂魚、細鱗斜頜鲴等。通過各類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及宣傳,極大改善了漁業資源生態環境,調整水生種群結構,增加了水生生物多樣性。
2016年以來,全省放流鰱、鳙、青魚、草魚、鳊、魴、翹嘴鲌、鱖、黃顙魚、長吻鮠、細鱗斜頜鲴、中華絨螯蟹、中華鱉等水生生物26億尾。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c1c0e960197d15a98dbb4beafecd1f0.jpg (143.3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安徽沿江通海,是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名山大川湖泊眾多,長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800平方公里巢湖煙波浩渺,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分布大江南北,為水生生物生存繁衍提供了寶貴的生態環境,也滋養了淵源流長的漁文化。近年來,安徽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十年禁漁”的重要批示,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打好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持久戰。2020年全面完成12000多艘漁船退捕、3萬多名漁民退漁工作,實現“六無四清”預定目標,獲得全國考核“優秀”等次。2021年長江禁漁開局良好,基本實現“一年起好步、管得住”的目標。
a31a9c143860a172b5f07e290824098a.jpg (152.5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10 14:36 上傳
安徽水生物種資源豐富,漁文化獨具特色。近年來,我們把長江禁漁和漁文化保護作為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內容,豐富了漁文化的時代內涵,也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全省設立了29個國家級、8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保護長江江豚,在長江干流設立了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安慶市西江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安徽漁文化推陳出新,休寧縣山泉流水養魚系統,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第一個純漁業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魚燈舞、魚剪紙、琴魚茶等傳統漁文化得到保護傳承,以“漁”為特色的節慶、展會活動蓬勃興起。
來源:安徽日報
文/圖/視頻:沈宮石、史力
圖表/視頻制作:甘亮、羅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