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日产国产亚洲系列

查看: 1573|回復: 0

去世后將骨灰植入樹里,網友:太“逆天”!

1378

主題

1417

帖子

7189

積分

真探組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1#
發表于 2021-12-15 10:04:32|來自:中國安徽安慶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來自安徽
極目新聞記者 丁偉

近日,河南鄭州進行的“創新生態樹葬”實驗廣受關注。與以往樹葬方式不同,創新生態樹葬是將骨灰存放金屬罐體后植入樹干,然后通過科學手段讓大樹愈合,從而達到長久保存骨灰的目的。


創新生態樹葬實驗(圖源:河南福壽園官方公眾號)

有網友認為此種安葬方式太“逆天”,同時也會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
武漢大學教授蘇德超表示,此種安葬方式有悖傳統文化,大眾勢必難以接受。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喪葬方式確實需要做出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應該既考慮到傳統文化心理的需求,又能夠照顧到能源和環境的最小消耗。
鄭州市民政局稱,目前創新生態樹葬還處于實驗階段,后期是否推廣還要綜合考慮實驗結果和百姓的接受度以及發明人王雪峰的意見來最終決定。發明人:希望百年之后葬于樹內
12月12日上午9時,河南福壽園陵園樹葬花園內,一場名為“創新生態樹葬,福蔭子孫后代”的植入式樹葬實驗發布會如期舉行。四棵參天白楊被選為“植入式樹葬實驗樹”。
視頻顯示,在每棵實驗樹距地面約1.5米處,有10厘米見方的樹皮被整齊地切下,樹干上還被打出一個直徑約3厘米,深度達10余厘米的圓洞。


創新生態樹葬實驗(圖源:河南福壽園官方公眾號)

活動開始,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賀亮亮博士將一個裝有動物骨粉的圓柱形金屬罐體塞入樹洞,隨后將樹皮恢復原位。之后,工作人員對樹皮切口處進行消毒、補充生長液和營養液,對切口進行多層包扎,促使大樹盡快愈合。
這是“創新生態樹葬”發明人王雪峰創新生態樹葬實驗的“骨灰安葬”部分,據悉整個實驗過程將持續4個月,以驗證此種安葬方式的可行性以及確定是否對樹木正常生長產生不良影響。
13日,發明人王雪峰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本身從事的工作和殯葬行業并無關系。“我特別喜歡銀杏樹,2017年的時候,我站在一棵銀杏樹下,忽然就有一個想法,以后我要葬在銀杏樹內。”王雪峰說,從此他就開始研究這種殯葬方式的可行性。
后來,王雪峰從醫療領域獲得一個靈感:既然在確保生物共融性,保證不排異的情況下,可以在人體內植入心臟支架、假牙和人工關節,那么在大樹內植入人的骨灰就是可行的,畢竟大樹的生物共融性要比人體強得多。
有了這個想法,他開始進行初步試驗,并最終通過了國家專利部門的審核,如愿獲得創新生態樹葬專利。
“我等了幾年,才得以獲得相關部門的支持,面向大眾開展這次創新生態樹葬實驗。”王雪峰面對采訪,難掩內心的激動,他說自己為此付出了很多。
據王雪峰介紹,此次實驗的金屬罐體內裝的不是人的骨灰而是動物的骨粉。他認為如果動物的骨粉可以實驗成功,裝入人的骨灰在理論上就是可行的。
王雪峰稱,此種安葬方式有多種益處,一方面我國樹木資源豐富,采用此種安葬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安葬成本,節約用地,另一方面樹的壽命要比普通墳墓使用期長得多,骨灰幾乎可以永久保存。“我之所以選用金屬材質的罐體就是擔心遇到火災等突發狀況,骨灰被破壞。”王雪峰說。
面對容器太小,無法裝入全部骨灰的質疑。王雪峰表示,骨灰不一定全部保存,只要保存一部分有個紀念意義就行了。“此次只是實驗,所以用了較小的容器,如果想把全部骨灰保留,無非就是選用更大的容器和更大的樹而已。”王雪峰稱。


創新生態樹葬實驗(圖源:河南福壽園官方公眾號)

技術指導負責人:不會影響樹木正常生長
對于此次創新生態樹葬實驗,網友還有一個擔心:此實驗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在樹干上直接挖洞塞入金屬罐體是否會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
13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在此次實驗中擔任全程技術指導的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賀亮亮博士。
“雖然這是第一次做此實驗,但技術是很成熟的。”賀亮亮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考慮到實驗是在冬季進行,樹木生長較慢,所以才延長了實驗周期,決定把4個月作為一個周期,如果在春天進行的話,1到2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整個實驗。
賀亮亮表示,明年春季還會再次進行實驗。“這一次是橫著打孔,其實豎著打孔更方便,也更利于樹木的恢復。”他說。
賀亮亮稱,在樹干內打洞塞入金屬罐體不會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樹木的物質交換,主要靠樹皮,在樹干上打一個洞存放骨灰,不會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另外,進行創新生態樹葬后,利用技術手段讓樹皮愈合,這在園林界是非常成熟的技術。當然,進行創新生態樹葬,雖然對樹種沒有要求,但對樹木的直徑有要求,最好在30厘米以上。”賀亮亮說。
14日上午,發明人王雪峰再次前往實驗地查看實驗樹木恢復情況。王雪峰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目前樹木恢復很好,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武大教授:不太看好,但探索方式值得鼓勵
創新生態樹葬實驗廣受關注,同時也受到爭議。13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德超也公開發文討論此事。
蘇德超教授認為,這種把骨灰裝入金屬罐體植入樹內的安葬方式有悖傳統文化心理需求,大眾勢必難以接受。
蘇德超教授表示,中國傳統思想是人死之后,塵歸塵,土歸土,一切回歸自然,進入到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之中。此種把骨灰裝入金屬罐體的做法,實際上是阻斷了回歸自然的道路。
“根據目前的遺體火化技術,火化后的骨灰是無法全部裝入那么小的金屬罐體的,如果如王雪峰所說,可以存放部分骨灰,那這種做法就更讓人在思想上難以接受,人死之后,骨灰分離,這是絕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在情感上無法接受的。”蘇德超教授說,如果只是起到紀念意義,留存故人的生活用品或衣物也能達到一樣的目的。
同時,蘇德超還指出,金屬材質在樹木體內長時間存放也會出現銹蝕的問題,很難達到發明人所說的永久保存骨灰的目的。
蘇德超教授稱,他雖不看好此種創新生態樹葬方式,但對于安葬方式的探索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隨著社會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喪葬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做出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應該既考慮到傳統文化的心理需求,又能夠照顧到能源和環境的最小消耗。”蘇德超教授說。
鄭州市民政局:是否推廣要綜合多方情況
此次創新生態樹葬實驗地選在了河南福壽園陵園的樹葬花園。
14日上午,河南福壽園陵園相關負責人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現行的安葬方式主要包括土葬、樹葬、海葬和花壇葬等。國家比較倡導的是生態葬。所謂生態葬是指人的遺體火化后,通過“草坪葬”“水葬”“樹葬”等不占土地或少占土地的方式安置骨灰。生態葬具有環保、節能和成本低等特點,是一種文明環保的殯葬方式,在減少土地資源占用的同時,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該負責人表示,此次創新生態樹葬實驗是在傳統生態葬的基礎上的一次大膽創新,以一種“用于樹葬的骨灰存放裝置”進行安葬,此做法突破了傳統骨灰入土的安葬方式,是在保留追思紀念功能的基礎上的,具有更加節地、更加生態、更加恒久等特點的安葬方式,是安葬方式的創新和探索,這也將是生態節地安葬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此次實驗為期四個月,后續他們將持續跟蹤記錄樹木的生長情況,并以此作為判斷實驗成功與否的依據。對安葬方式的探索,當地相關民政部門一直持鼓勵態度。
該負責人還表示,王雪峰發明的創新生態樹葬對于老百姓來說,可能過于超前,但如果實驗成功,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多了一種選擇,這也是進步的表現。
“此種安葬方式在成本上來說,省去了制作墓碑等環節,節省了資源,也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可能這種創新生態安葬方式更適合在有大片林地和山地的地區推廣。”該負責人說。
14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致電鄭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稱,目前創新生態樹葬還處于實驗階段,后期是否推廣還要綜合考慮實驗結果和百姓的接受度以及發明人王雪峰的意見來最終決定。

宿松買房,上宿松房產網,認準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記!

發表回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Copyright © 2001-2015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模板設計:仁天際網絡
Powered by Discuz! X3.4  ICP備案號: 皖ICP備14013304號-1  
聯系客服 關注微信 下載APP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