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文字幕,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日产国产亚洲系列

查看: 4678|回復: 0

[本地資訊] 宿松:三月三 米粑香

557

主題

558

帖子

2990

積分

真探組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1#
發表于 2022-4-2 21:47:35|來自:中國安徽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來自安徽
  農歷“三月三”是宿松縣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做米粉粑、吃米粉粑是這個節日的重要內容。至今,每年“三月三”,生活在宿松縣農村地區的家家戶戶,仍保持著做米粉粑、吃米粉粑的傳統習俗,讓春色滿園的鄉村大地,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
  又是一年“三月三”,2022年農歷三月初一上午,長鋪鎮桃源村毛屋組居民吳燦姣和丈夫像過去一樣,早早備好了米粉、臘肉、大蒜、醬干、咸菜等食材,等著住在旁邊的鄰居楊愛華過來幫忙做米粉粑。
  切肉、做餡、和粉、搓團、捏皮、包餡、蒸粑……十幾道工序,吳燦姣和丈夫、楊愛華三人分頭搶著干;屋里屋外,笑聲不斷。不足兩小時,一籠籠熱氣騰騰、圓潤飽滿、散發著清香味道的米粉粑便呈現在眼前。
  吳燦姣介紹,宿松米粉粑的做法極為講究:在用料上,先將七成秈米、三成糯米摻和在一起,放入溫水中浸泡半日后,撈起瀝干,再通過機器加工成粉。在制作上,先將開水倒入米粉中進行攪拌,用手反復搓揉數百遍,然后將揉好的米粉團捏成一個個小粉團,并將小粉團逐個捏開,往里面裝餡,再將其封口,一個個又白又圓的米粉粑就這樣做成了。對做成的每一個米粉粑,都要在其底部放上一片新鮮的粽葉,然后連同粽葉一起放入蒸籠里面。粽葉又叫箸葉,是一種含有大量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的植物,用它墊在米粉粑下面,一是為了防止米粉粑在蒸熟后,其外皮粘在蒸籠上;二是為了使米粉粑在粽葉的作用下蒸熟后更香。
  “你們看,表皮光滑發亮、潔白如玉的是純米粉粑,表皮呈暖綠色的是在米粉中摻入了水菊汁,我們當地人管這種粑叫水菊粑。”吳燦姣說,水菊是一種形如野菊的可食用植物。在宿松,人們喜歡利用水菊、蒿子等野生植物榨出來的汁來制作米粉粑,這種粑口感更加綿軟細膩、香甜爽口。為了吃上多種口味的米粉粑,今天,她專門做了純米粉粑和水菊粑,還在粑里包了兩種餡,一種是臘肉和醬干、大蒜一起做成的餡,另一種是臘肉和咸菜一起做成的餡。
  待出籠的米粉粑都冷卻后,吳燦姣就找來十幾個方便袋,在每個袋里裝上五六個,然后挨個地送到沒做米粉粑的左鄰右舍,讓大家嘗過新鮮。
  年過六旬的吳燦姣,見證了經濟發展給米粉粑帶來的變化。吳燦姣回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家里做粑的米粉都是用石磨碾出來的,做出來的粑,基本都是實心粑;包了餡的,不是純野菜,就是純新鮮菜、咸菜等之類;不像現在,有臘肉、五花肉做主餡料,讓米粉粑吃起來更爽口、更有味。
  為什么“三月三”要做米粉粑?年過七旬的唐先福老人,是宿松縣有名的“新鄉賢”。老人說,“三月三”吃米粉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游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粘性的米粉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愿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所以,當地居民把米粉粑又叫“打鬼粑”。
  “大手女人會做粑,小手女人會繡花。”這是流傳在宿松縣民間的一句諺語。千百年里,粑食在宿松人飲食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凝聚了人們的勤勞和智慧,也為宿松孕育了豐富的“粑文化”: “三月三”的米粉粑、端午節的麥粉粑、農歷“七月半”的米糕粑、春節的糯米粑和高粱粑。在“粑文化”的影響下,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在宿松大地上薪火相傳,蔚然成風,繪出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底色。
來源:長鋪鎮  作者: 孫春旺​
宿松買房,上宿松房產網,認準www.ssfcw.com!首字母,更好記!

發表回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Copyright © 2001-2015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模板設計:仁天際網絡
Powered by Discuz! X3.4  ICP備案號: 皖ICP備14013304號-1  
聯系客服 關注微信 下載APP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