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河美,玉泉繞石回。自古柳坪山珍足,而今河中馬口石斑飛。霞容露笑采茶歸。”談到蒲河村這幾年的變化,已退休的鄧建光老師笑呵呵地讀起這首詩。現在的蒲河村山清水秀、茂林修竹、云霧繚繞、鳥語茶香,宿松香芽品牌更是家喻戶曉,可謂是“山美、水美、茶美”。
W020220303609290363961.png (587.04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7-18 10:30 上傳
然而,曾經的蒲河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有貧困人口186戶52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0%,村級集體經濟幾乎為零,一度是柳坪鄉的落后村、軟弱渙散村。
W020220303338451909179.jpg (351.52 KB, 下載次數: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7-18 10:30 上傳
為了擺脫貧困的桎梏,蒲河村依托竹海茶鄉的生態底色,認真謀篇布局,搶抓發展機遇,扎實苦干實干,以“生態立村、茶葉興村、文旅富村”為主線,積極探索集茶葉采摘、加工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W020220303609289791615.png (482.45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7-18 10:30 上傳
因地制宜,找準“金點子”。產業穩不穩,關鍵在路徑是否準。為了找準路子,蒲河村邀請科技專家指導,到周邊參觀學習,并入戶走訪、聽取黨員、組長、離任村干、村民代表等意見,結合村情實際,村“兩委”最終一致認為:把茶葉產業作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 齊心協力,構建“硬支撐”。發展快不快,關鍵看黨組織怎么帶。發展之初,蒲河村逐個召開村民小組動員會,消除群眾顧慮。在茶苗選定上,統一采購,把好茶苗“質量關”;在技術指導上,構建“省三區人才+市縣科技特派員+鄉農技員”到茶園現場教學、現場解決問題,并成立特派員工作站,特派員工作團服務產業發展;在資金需求上,村積極幫助聯系申請創業貸款、小額信貸等。同時,對發展茶園農戶給予補助、表彰,激發群眾種植茶葉的熱情。通過8年努力,目前已發展標準化茶園2680畝,實現經濟效益500余萬元,解決村民就業349個,村民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并成功舉辦宿松縣首屆茶文化旅游藝術節。香氣四溢的茶葉真正成為蒲河村的支柱產業、致富產業。 多措并舉,注入“新動力”。集體收入翻不翻,關鍵在發展路子寬不寬。在發展茶葉的同時,蒲河村積極發展文旅產業,依托羅漢尖主峰景區、蒲河村茶旅觀光園、力咀組玉泉谷自然風光和黃梅戲經典曲目《打豬草》發源地等旅游資源,探索“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鄉村旅游”等發展路徑。目前已建成景觀綠道500米,觀光長廊200米,農耕文化長廊31米,旅游及采摘步道3000余米,觀景臺2個,休閑亭2個,品茶屋1處。下一步將探索打造“民宿+農家樂”集群,推動文旅發展,助力村民增收。
W020220120417991251360.png (796.08 KB,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7-18 10:30 上傳
經過幾年的發展,蒲河村已成為安徽省森林村莊、安慶市科普示范村、宿松縣十佳書香之村,農家書屋獲評安徽省第四屆百家示范農家書屋,一躍成為縣級先進村。
|來源:宿松先鋒網 宿松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