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時不經意中看到的一種植物居然是一個全球新物種——牯牛兔兒風。近日,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北歐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華東皖南的一個新物種——牯牛兔兒風”一文,這標志著安徽省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添一植物新種。從照片上看,這種植物長得像極了兔子的耳朵,調查研究團隊表示,為了確定它的新物種“身份”,他們足足用了4年。
650c1d7cdf874f211f393f128b0aed07.jpg (135.86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2-23 13:09 上傳
2月20日,記者聯系了牯牛兔兒風新種的發現者—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倪味詠。他告訴記者,牯牛兔兒風為菊科兔兒風屬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厘米。莖直立,不分枝,密被淡黃色長柔毛。花期10月至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1月。記者看到它的外部形態,長得形似兔子的耳朵。倪味詠說,正因為它在牯牛降被發現,長得又像兔耳朵,合起來就將其命名為“牯牛兔兒風”。 談及如何發現它,倪味詠告訴記者,他們的合作團隊一共耗時近4年,才終于確定了該物種的“身份”。據他回憶,2020年5月份,浙江省植物學者來到祁門縣牯牛降觀音堂進行植物考察,在此過程中,倪味詠與他們一起發現并采集了該物種。“當時看它的外觀與已有的同屬的植物確實不太一樣,就決定帶回去好好研究一番。”后經安徽省植物學會理事長、博士生導師邵劍文教授團隊對其進行了持續近4年的觀察和研究,終于確定其為一新物種。 為什么要耗費4年時間才能確定一個物種的身份呢?倪味詠表示,沒有哪一個新物種的發現是一眼就能“望穿”的。“這4年中,我們需要對它的形態學和分子證據進行不斷研究,比如觀察葉子的特征;等待它的花期,看它的花序等;都是和其它物種不同的,這就像是人類的基因研究,也像是植物的身份證,是獨一無二的。”經研究,在形態上,牯牛兔兒風與近緣種(杏香兔兒風和燈臺兔兒風等)主要區別為本種花序常呈近圓錐狀、葉脈明顯凹陷導致葉片呈泡狀,以及葉片背面生長有密集的長柔毛。
ad57bae6bb4f59e80afac23b061050c8.jpg (74.6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2-23 13:09 上傳
原來,當倪味詠等人在牯牛降保護區發現第一株“牯牛兔兒風”之后,隨著調查的深入,更加驚奇地發現這一物種在同一地區甚至周邊至少還有150平方千米分布范圍。如此大面積的生長也說明它們一直存在,而發現它們只在于是否碰見“有心人”。牯牛兔兒風常生長在海拔約300-1400米的闊葉林或竹林下的土壤或石縫中,目前在祁門縣和石臺縣的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鄰近的仙寓山均有發現。
f509bc4dd8fecdb8b598f801b871c374.jpg (104.7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2-23 13:09 上傳
在此之前不久,牯牛降就已發現過植物新種2個,分別為牯牛鐵線蓮和牯牛石豆蘭,它們也都是以牯牛降命名的植物。牯牛兔兒風新種的發現不僅是植物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發現,為安徽省植物區系和植物多樣性增添了新資料,也是對該地區獨特生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有力印證。 編輯 | 小 皖 責編 | 大 鑫 審核 | 黃 沙 來源 | 合肥晚報 |